南京之行结束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一个是因为过年,再一个也因为自己懒,所以一直没动笔,今天午后闲来无事,于是随笔一篇,以记录这次被大多数人不理解的一个人的旅行。
十里秦淮
其实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爱旅行的人,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出行的机会还是不多的,正好今年年底公司放假早,而且现在出行人会比较少,如果真的等到五一十一再成行,一想到黑压压的人群,也许我连动的欲望都没有了。所以说走就走,可是去哪呢?我脑袋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六朝古都金陵城。
理由有三:1.我最爱的地域就是江南水乡,自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开始,江南地区就是汉族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历史最为悠久;2.近半年读的书大多是明史和民国史的书籍,也对这两段历史最感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实地走走更能加深对历史的感受;3.从天津到南京,京沪线直达,交通甚是方便,时间也完全可行。
一、万世师表
说到十里秦淮,最核心的地方非夫子庙莫属,正如牌匾所示,孔老夫子可是万世师表,不管你是朝廷宰相,还是在野名仕,都是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谁也走不出这个圈,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老夫子担任文人导师已有近两千年,虽然其中有过反覆,也不断为统治者所利用,但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人说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断过且还在延续,中华文明指的不就是儒家文明,严谨点说,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儒释道文化,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华文明,所以这个万世师表还是名副其实的。
万世师表
半部论语治天下确实有点夸张,尤其以现代社会来说,但是任何事物都得辩证来看,论语作为一部经典古典哲学书籍,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仍能够适用。现代社会其实很浮躁,我也浮躁,也吃过浮躁的亏。大家都知道浮躁不好,可是为什么会浮躁?有人说,我们读书不多却想的很多,对;有人说,我们跑的太快,以至于灵魂没跟上,对;还有尖锐的人说,我们没有家庭教育,而学校只有应试教育,导致我们我们的灵魂没有根,也对。不管最终分析出多少原因,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却又找不到出路。也许我们真应该回过头来,去问问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以及他们的得意门生们,比如二程、朱熹、王阳明,乃至曾国藩等。去看看这些人在遇到我们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先导为心照,则可以辨是非。
夜晚的徽派建筑真的不要太美
二、过去的过去
自从隋结束了南北朝割据时代,金陵就再也没担任过首都,直到那个叫朱重八的和尚到来,所以洪武大帝的陵寝还是要拜谒的。
朱元璋这个人有点像咱们的主席,开创过大业,却也犯过严重的错误,都是一代伟人,功过也只能任人评说。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从小任人欺辱,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造成了后来得势之后的变态,这个是后话,暂且不表。凭借其从社会大学中学得的超级厚黑学及超一流的表演功力,广揽人才,最终成为一代开国大帝。这里的人才有两个人最为重要,一个是中山王徐达,还有一个就是被神化的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这个人还是值得聊一聊的,他的前半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表的,有才却郁郁不得志,遇上乱世,无法报国。本来打算在家乡颐养天年了,却出来个朱元璋,在三请之后被迫出山协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于是他后半生的不幸开始了。他的名垂青史源于朱元璋,他的生不如死也源于朱元璋。自从遇到了朱元璋,他的人生就再也不是他自己说了算了。
其实一开始两人合作的很好,很多重要战略都是出自刘伯温之手,朱元璋也总是先生长先生短的,有事必请教朱元璋,遇到重大决策,一般也都是二人在经过小黑屋密谈之后做出的,比如先陈(陈友谅)后张(张士诚),比如鄱阳湖之战…可以说没有刘伯温就没有朱元璋。二人刚认识的这几年,是二人的蜜月期,不过说是蜜月期,刘伯温也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的度过。
这种状态的转折则始于朱元璋称帝,其实刚开始两人关系还算可以,因为朱元璋暂时还需要刘伯温,刘伯温确实做出过很多贡献,包括定都、设计南京城,制定大明律,沿用元朝政治制度,确定卫所制(最早的军屯制度)等等,社会迅速稳定,恢复正常生产,一派和谐景象。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皇帝坐舒服了,渐渐的朱元璋的内心起了变化,你刘伯温盖世聪明,能掐会算,比老子我都厉害,比我都受人敬仰,可是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了,它姓朱,不姓刘,这还了得,不行,得让你知道知道老子的厉害。论功行赏的时候我偏不给你封赏,也不给你有分量的官,你告诉我杨宪不能用,我偏用。不仅这样,每每见刘伯温的时候,总是不断拿话敲打他,而且总是话里有话,不断给刘伯温挖坑。所以每次刘伯温面圣完毕后都一身汗,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个君主不变态的,而且朱元璋是变态中的变态,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建立锦衣卫监视每一个文武大臣)。
刘伯温没办法,说不定哪天就得死在这,于是不断上凑请求告老还乡,一开始朱元璋不同意,不能让你这么一个能掐会算的人轻易脱离我的控制,不过几次之后朱元璋还是同意了。最初刘伯温还挺高兴,后来就只剩惶惶不可终日了。因为,今天他跟儿子说想吃XX点心了,第二天县吏就送到了家;今天晚上枕头睡坏了,第二天早晨就有人送来了全新的枕头。朱元璋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刘伯温,你刘基不管在哪都逃不出我朱元璋的五指山。刘基最后颐养天年的愿望就此破灭,后来被逼无奈,只能又回到了京城,表面上照常上班,实际却什么也不做,犹如半死之人,对当时的政治乱象闭目不见。最后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被胡惟庸一碗毒药毒死了,就此结束了他的既传奇又杯具的一生。
刘伯温一直都是中国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文人作风,跟朱元璋完全不是一类人。他以前是元朝的官吏,虽然不得志,但是在群雄逐鹿的元朝晚期,一直都是忠于元朝的,而且恨这帮起义军,还曾经协助剿灭方国珍部,后来没办法才出山帮助朱元璋。而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看不上这帮起源于元朝统治时期的文人,尤其是曾在元朝做过官的,因为他自己起源于元朝的底层劳苦大众,恨透了元朝。在徐达北伐攻破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的时候,全国都在庆祝,他却明确命令曾经在废元做过官的不许庆祝,足以见得朱元璋的小肚鸡肠和心胸狭隘。
朱元璋的变态还体现在诛杀各路文臣武将上,明明是他自己一手造就了明初的政治乱局,不说好好自省和有序处理,却干脆大开杀戒了事。不管官大官小,跟着他的开国元勋基本都被他杀了,而且基本都是株连,就连徐达这样谨慎且功勋卓著的都被赐死,可见其变态程度,一时之间秦淮河都被染成了红色,几万人就这么脑袋搬了家。
他杀文臣,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文臣权力太大,导致搅乱了朝纲,都是乱臣贼子,他不相信别人,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式,那就杀,杀一个算一个。杀了之后就一人独揽政治大权,这样就不会出现之前的问题,也成为实打实的劳模。其实哪是政治制度有问题,是他用人不当,不听刘伯温的,瞎用人造成的,不反思自己却只会开动屠宰机器。
他杀武将,是因为这些武将都是替他打江山的,仗着自己的军功胡作非为,北伐的时候由于还用得着他们,所以他忍了,后来北伐成功了,边疆安稳了,这些武将就用不着了,留着就是祸害。可是他又没有赵匡胤的魄力,也没有信得过的谋士给他出主意,只能再次开动杀戮机器,一杀了事。最后连徐达也暗里赐死了。
在这里插一句,朱元璋的变态还体现在他总是喜欢暗地里搞小动作,很多事干了却从不承认,小明王是一例,收回免死铁券也是这样,赐死刘伯温和徐达也是这样,你是皇帝啊,一言九鼎,非得搞小动作来达到目的,完事还得表演一番,一副我也不想这样的表情。
其实赐死文臣武将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不敢说所有文臣武将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死,但是最起码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之前朱元璋为了以后不发生皇位之争,规定长子继承大统,但当时朱标已经死了,所以就让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大统,朱允炆当时还小,为了避免这帮文臣武将控制朝政,威胁朱家天下,就帮他孙子把所有可能有威胁的人都弄死了。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他死后发生了靖难之役,就因为他把所有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基本都杀光了,造成朱允炆没有能人可以用,最终被他叔叔篡了权。
历史终归是过去事,现如今再去看明孝陵,所有的原始建筑都没有了,只剩那方城基座和安葬朱元璋马皇后的圆顶,以及陪伴他们的那早死的儿子。一切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那朱重八想必打死也不会想到这个结局,他被他的子孙孤零零的扔在了他亲自营建的南京城后面的钟山上。
三、龙盘虎踞金陵城
南京自古就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钟山是南京城的一个天然屏障,当初刘伯温在设计南京城(特指内城)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钟山的天然屏障优势。东北面依托钟山和玄武湖为自然屏障,南面大部则利用秦淮河作为天然护城河,西面则是长江天险,这个设计堪称精妙。这次还特意去玄武门看了一下保存下来的明城墙,甚是恢弘,玄武湖一带的明城墙算是保存最好的明城墙,一直到鸡鸣寺附近。内城外面还有外郭,作为第一道防御屏障,目前也是部分保留,不过比起内城墙,历史感更浓一些。
明朝都城南京四重城格局
内城东部、钟山脚下则是明故宫,不过目前只剩遗址了,建有明故宫遗址公园,分为皇城和宫城,宫城里面是皇帝办公及休息的地方,外面皇城就是各种衙门等帝国统治机构。由于先天地基不牢,再加上后来迁都北京,年久失修,明朝时期故宫里的建筑就多有损毁,后来再加上清军入关,太平天国入主南京,明故宫到现在就剩几根础石了。
南京不仅是明朝的首都,还是民国首都,由于民国离现在较近,所以留下来的遗迹还是比较多的。现代南京城的格局基本就是民国的时候定下来的,没有做过多的更动,包括路边的法桐,都是那个时候种的,这也是我特别爱的一个地方,不管你往哪走,路边总有郁郁葱葱的大树,很粗很粗,这可不是政府有钱能砸出来的,它属于全体南京市民。
四、梦回民国
南京民国遗迹最有名的大概有两个,一个总统府,一个则是中山陵。总统府嘛,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在清朝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是天王府,在太平天国覆灭的时候,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到了民国,经过一番修缮和重建,形成了现在的总统府,主要就是孙中山和蒋介石(以蒋介石为主)的办公场所。另外一个就是气势恢宏的中山陵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孙文先生长眠于此。单从建筑格局来说,要比明孝陵大气很多,历时三年(1926~1929)修建而成,并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灵柩入位,供后来人瞻仰拜谒。
站在陵门前可远眺整座南京城
孙文,成长于晚清时代,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奔走呼号,主张武力革命,但苦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总是名大于实,每次起义状况都差不多,起义-被镇压-流亡,再起义-被镇压-流亡,循环往复,都数不清了,然后还成立各种会,各种党,中间还参杂着各种内斗,总之那叫一个没有章法,但总的道路不会错,那就是武力革命,成立民主共和国。一开始跟清政府斗,后来跟北洋政府斗,一会护法,一会护国,只要我的理想没实现,我就不断革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精神可嘉,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结果,就是因为孙文的革命团队一直都是以文人为主。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自己的军队怎么能革命胜利。所以直到1924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才走上正途,然后重新夺回广州军政府控制权,开始北伐。这个时候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蜜月期。就在刚见到一点革命亮光的时候,孙文却在北京由于身体原因去世了,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甚是可惜。
孙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坚持革命,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这种方式不行就换一种方式,甚至为了革命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最后当然没有成功),反正怎么有利革命怎么来,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大公无私。在这点上蒋公跟他比不了,孙先生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甚至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但是在那个积贫积弱动荡不安的时代,确实需要一个这样的精神领袖,来打破旧时代的枷锁,所以他成为了国共两党的共同领袖。他的这份偏执,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我相信,孙先生如果活在当代,也一定是一位创业者。
在这里插一句,国民革命军能够建立起来并统一中国,正式借鉴了苏联模式,这也就很好解释了蒋中正为什么那么害怕共产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因。他以为把共产党的红军全都剿掉就万事大吉了,大错特错,共产党的核心是思想,你只能压,却剿不灭,一旦时机合适,星星之火又可以燎原了。
民族、民生、民权
可惜的是,孙先生已经与世长辞90年了,这90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导致他的主张现在扔没有完全实现,包括“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应了他的那句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谨遵前辈教诲。
国父遗嘱
另外我还特意去到钟山东部的灵谷地区,该地因灵谷寺而得名,而我去这个地方并非因为这座寺庙,而是因为这里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不仅有北伐烈士灵位,还葬有挑选出来的 128 位因第一次淞沪会战而牺牲的烈士。为国牺牲的烈士应永远被人缅怀!
原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桂花树下埋忠骨
此次金陵之行收获颇丰,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里看到的永远都是概念上的,当你真正现在古人站过的土地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真实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与古人心照,感受古人的感受,你才能真正的以史为鉴,不懂过去就不懂未来,站在古代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看的更远。
最后以一首元曲来画一个句号:
凭栏人·春日怀古
[元]赵善庆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
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