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生经历感想
赴美交换生短短10个月,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四年后的现在想来,最宝贵的收获并非能力的提升,亦不是丰富的经历,而是心态的蜕变:从随大流到意识到自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由此学会了不负我心的活法。
2014年8月28日,我刚满16岁余8天。时间已过凌晨,熙熙攘攘的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几近空荡。就在半小时前,机场广播:推迟了4小时的航班最终还是取消了。航空公司柜台职员头也不抬的打了改签的登机牌和酒店的抵金券,”简明“的告诉我怎么到旅馆。我以为自己听懂了个大概,然而兜了半小时到圈子之后,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迷路了。 火上浇油,我那时没有美国SIM卡,也不能用Wi-Fi,完全失联。最糟的是所有我认识的家人朋友,都在万里之外地球的另一端。
我的交换生历程就此开始。
首先想申明一下,留学的经历是很私人的,每个人的经历都会不同,但是很多挑战的核心是相同的。我会简述一下我的经历,并尽量从中抽离出比较普世的留学挑战和感想。
学校篇
说起留学,抱团是避不开的话题。但作为交换生,(For better or worse) 这个是不存在的。我去的Davenport Central High School,有1000多学生,在当地已经算比较大型的高中了。只有我一个中国交换生(顺便一提,我们学校共接收了五个交换生,两个德国的,一个马其顿共和国的小姐姐,还有一个马达加斯加的小哥)。所以学校的挑战就是全英语,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摸索。不过这其实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在美国高中交换,我学会的proactive(主动):没有父母的关切,也没有班主任的耳提面命,如果想了解什么,参与什么,都需要自己提出,尝试。
举个🌰 在交换生期间,可以说是误打误撞的选了一节 Principle of Business (翻译成商业原理?),这个课程与Junior Achievement (青年成就)合作,课程的结构是在学期开始时,我们班成立一个“公司”,由同学们自己认购原始股,按照股权竞选投票职位。我当了VP of Finance(财务副总)😂。然后在整个学期中运营一个项目,我们选择的是定制带有学校logo的裤子(在美国这种带学校logo文化衫特别流行,但因为之前已经有班卖过T恤了,所以我们决定卖裤子)。学期末的时候,按照职位发了“工资”,并根据股权股东分红(我赚了$43美元,还不错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项目里,老师只旁观并提供建议,所有的工作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可以说,这个项目是我的商业启蒙,(之前都非常笃定的以为自己以后会学工科)。 现在专业是管理科学,从间接来说,也是交换生改变命运轨迹的例子吧。(补充个题外话,现在我在Junior Achievement (青年成就)做志愿者,下个学期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的学生公司的导师,也算是pay it forward 吧(这个真不知道怎么翻译:向前报答?)
家庭篇
寄宿家庭,作为另一个很重要的交换组成部分,就非常因人而异。我比较特殊,因为准备不充分,没有找到长期寄宿家庭我就飞到了美国,所以前后一共和5个不同的host-family生活过。当时还不太高兴,因为其他交换生都有一个稳定的寄宿家庭,而我却常常搬家。但回头看来,其实提供了很宝贵的了解美国各种家庭的经历。
我的第一个寄宿家庭有低收入的黑人单亲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她需要同时打三份工勉强负担起生活开支(这里解释下,有读者可能觉得奇怪,她自己处境都如此艰难,为什么还会接受当寄宿家庭? 因为她其实是这个交换生机构的员工,本来是负责给我找寄宿家庭的,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她老板说如果还找不到就要炒鱿鱼,没办法她就说先接受我让我暂时来寄宿在她家,她再继续找)。
一个故事:在她家呆的几个月里,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孩子的父亲,她也从来没有提过。直到一次高速公路上开车(具体去哪里记忆模糊了),她突然指给我看,那边是一个监狱。然后特别激动的谈 Racial Bias Arrest(种族偏见的拘捕),她接着说, 美国从来都没有废除奴隶制,现在的奴隶制只不过改名叫监狱。警察可以找各种借口逮捕穷苦的非裔,大多数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更请不起好律师,判刑到监狱里就可以付每小时25美分(大概折合人民币1元一小时,而作为对比,全美的最低薪是7美元多)。“我丈夫就在里面” 她终于说,然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我寄宿家庭另外一个富裕的牧场主老太太在当地大学兼职文学教授。比起上一个,寄宿在她家的体验就欢快轻松很多。她的牧场里有20多匹马,周末的时候有时带我去看画展,有时去和她朋友泛舟密西西比河。星期天会去教堂,但是说主要目的是去看孙子孙女。半路带我溜出来,还吐槽神父太话痨。有意思的是,她的牧场没有WI-FI,我原本是非常网络依赖,在这里发现没有网,其实也可以生活的挺开心。
我的寄宿家庭有军属家庭,也有跨族裔婚姻,有4个孩子的大家庭。我的寄宿家庭有虔诚的基督徒,也有喜欢在周日烤太阳出门兜风的不信教的。还发生了很多故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我想重点在于,不管遇到的寄宿家庭是什么样的,make the best out of it,都将会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困难篇
手心冒汗,呼吸急促,来回踱步,焦虑万分。。。这不是要去面试,也不是去拜见岳母大人,而是我交换生期间每次开口说话前都要经历的内心纠结,从赛百味点个三明治到和老师同学交流。最简单的想法都无法表达带来的无力感,同学轻松闲聊的话题却一无所知的失落感,大概就是交换生的期间的最大困难。我希望我能说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但遗憾,这一年里并没有发生。两年后,学习了(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之后有所好转,但真正的能够改变只有时间的打磨。 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聊很多,以后再单独写文吧。
独立篇
出发之前,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来不自己洗衣服,除了煮饭什么都不会做,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可以说集所以“不自立”为一身的典型。很多家长可能担心像我这样的留学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我不能说每个人都适用,但我的经历,我认为中国孩子不独立,其实是因为没有独立的空间和必要。什么事情父母照料好了,自然坐享其成。但是当留学以后,有了必要,要点亮这些技能并不难。
只要心态独立,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不能再指望父母来帮忙,行为上的独立是势在必行。从完全不会做菜到能够做出七八道硬菜当年夜饭的半吊子厨师,外加技能组装家具,疏通下水道等等(这些技能大多是读大学自己住时点亮的,交换生一年寄宿家庭管饭,好像就学会做鸡蛋炒番茄当中国菜代表给外国友人品尝而已😂)
总结
回忆起交换生这一年,非常有意思。说实话,我出发之前,并不知道该期待什么,只是因为厌倦了填鸭的应试教育(听说现在国内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改进的蛮不错,没有体验过,不做评价),发现确实很喜欢美式更加发展的教育理念。比如批判性思考,只要你言之有理,作文可以完全反驳老师的观点还获得高分。但是也要现实的看到,留学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只是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你也愿意走上这条路,那么祝好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