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很难。
即使有科技的帮助,让天南地北的两个人能即时通讯,那也只是沟通渠道的畅达,但没有改变沟通很难的现状。沟通,其实是双方需求的匹配。朋友开了个你接受不了的玩笑,你抗议了,朋友却以为你是矫情。在这场沟通中,你的需求是让朋友不再开你接受不了的玩笑,你朋友可能明白了你的意思,但未必会遵循你的沟通请求。亲戚来访时大包小包的,你说不用这么客气,下次来家里不用带礼物,但阻止不了他们下次大包小包地过来。
在我们的沟通中,能互相接收并遵从对方的沟通请求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参与者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
也就是说,同样的信息,由与你不同关系的人嘴里说出来,对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智子疑邻就是最好的例子。
同样,在我们词不达意的时候,和你惯熟的朋友,会比陌生人更容易理解你,因为你们间的关系不一样。(当然,他们也是从和你沟通的经验来修正你的语意。)
妨碍双方沟通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本身,另一个是沟通。
一、主体方面
每个个体由于智力水平、成长经历、沟通经验的差异,甚至沟通时情绪的不同,都会对沟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低自尊的人由于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人喜欢,使得他们在沟通中,总觉得别人会不喜欢自己。于是,虽然对方没有指责他们的意思,但是低自尊的人会倾向于把中性的信息解读为对方对自己有敌意,并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会显得很有攻击性,反而冒犯了对方,使得对方真的开始表现出敌意,应证了低自尊者“他人不会喜欢我”的预期。
再如,首因效应让我们内心中给他人贴上一个刻板的标签,在后续的沟通中从这个刻板的标签来引申、美化或者评价沟通者的一些表现。
二、客观方面
主要表现在沟通所用的语言文字。词不达意我相信很多人都遇见过,有时在不适当的时候说不适当的话,后果很严重。其次是沟通中对方的回应。试想一下,你在公司被领导打压,同事欺负。来大姨妈的时候向男朋友吐槽他只回了一句:“多喝热水。”估计你是想和他分手的。
说到底,只有在双方愿意沟通的基础上,随着关系亲密度的加深,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了回应,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技巧也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