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我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那么三年前我已经按照家里的指示,去拜访那个七拐八拐扯上点关系的老乡,让他帮我把工作安排在保险公司了。哦不,应该再往前一点,四年前,公务员笔试面试都通过以后,我应该乖乖地去体检,然后现在,大概正在吩咐娃娃去打酱油,然后悠哉悠哉晃悠到办公室,看报纸喝茶聊八卦。哦不不,还应该再往前,我应该是抓住了保研的机会,继续留在学校实验室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呢。哦不不不,如果我真的是个听话的孩子,我,怎么会是我。
【二】
“我要去北京。”
“北京没个亲戚没个依靠,生活压力又大,你混不下去!”
“就因为我现在要出去的时候没人可以投奔,我要让我的侄子侄女以后想出去的时候,还有个姑姑可以找。”
“你可拉倒吧。”
这是去北京之前,我和我妈的对话。
一些真正的雄心壮志,是不敢跟家人讲的。会被认为是胡闹。我最后一次跟我爸认真地回答问题,是三四年前他问我以后想干啥,我说写书。我爸说:“认真点,没跟你开玩笑。”
后来,再被问到一些关于规划关于未来的问题,我就只能含糊其辞了。
不过我一直觉得年纪轻轻就被问“规划”很扯淡,还没有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时间,就逼着我们预先画一个终点。
当然,我并没有指责任何一个人,尤其是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认知范围。一代人的价值观,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而时代的速变和动荡中,必然有些人固守过去,有些人着眼未来。
小时候我不爱吃饭,我妈就会说:“不想吃的时候,你就想想58年,那个时候人穷得啥都吃不上。”
58年我又没有出生,我怎么想。
但是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开始不断地回想起爸爸妈妈跟我说过的一些片段:
“你姥姥那时候在公社里做饭,所以我常常能吃到鸡蛋。”
“那谁谁以前是一队的队长…… ”
“那时候劳动要算工分……”
“合作化”“大跃进”的时候,农村会分出几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劳动,劳动成果共享。买东西也要去公家买,私自贩卖点老鼠药都是“资本主义倾向”,要被劳教和批斗。现在听着多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我们父母的童年,爷奶的中年。
我们理解不了过去,也不要责怪父辈不懂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那个年代的井底之蛙。要不说,读史使人明智呢。
【三】
两年前的春节,我在深圳买了一个灰色猫咪的小书包,回家送给当时4岁的外甥女,我表姐的女儿。今年9月我回家,表姐说,姐夫的同事开玩笑问外甥女:“你书包都脏了怎么不洗?”外甥女得瑟地说:“这是我姨从深圳给我买的,是从国外带来的。不能洗,会洗坏。”
深圳怎么成了国外。可是小孩子的虚荣心又是多么可爱。就像我孩童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但时不时会跟别人扯一嗓子:“我爸妈是在城里吃商品粮的。”
这故事是我奶奶和我妈告诉我的,我并不记得。甚至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根本不存在“商品粮”这个词汇。我觉得,也许我当时说的是:烧饼粮。我常常把不懂的词语理解成自己想象的含义去记忆,比如入学之前,我就学着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猫狐狸水,红掌拨清波。”
哦,扯远了,我是想说:当时我离家,无人支持,处处遭否定。而如今,我也成了外甥女吹牛的资本。这并非全出于虚荣,因为有一天你会意识到:你吹过的牛,会一直在屁股后面撵着你,不断地向前走。你吹过的牛,是你心里向往的一片新世界,如果你勇敢,就一定会走进去。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把牛吹到了城里吃“烧饼粮”的爸妈身上。我外甥女成长在县城,把牛吹到了省外一个远得她以为是外国的地方。
那是我们当时能够看到的,最远的远方。
【四】
折腾,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个人的修行。因为你拼尽全力到达的顶点,不过是另一些人打出生起就站在的起点。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一辈子没想过离开农村,离开大家庭,但这并不妨碍他把日子过得像城市的人那样红红火火。
孙少平读了书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之后,再也不甘于像他哥少安一样守着农村,他出去闯荡,却空有一腔墨水,只能从背石头的小工做起,一步步走向未知的前方。挤满工人的破窑洞里,常常以聊女人为乐。少平挤在人堆里,头下枕的,是描写更大世界的书。
田晓霞因为有个当官的爸爸,不用像孙少平那样费劲,便可以在更大的城市享有更好的生活。孙少平挣扎着靠近的梦想,不过是田晓霞无足轻重的日常。
田润叶算是个从一开始就很平和的传统姑娘,没有闯世界的雄心壮志,但顺应家庭和命运的牵引,也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却不及少平走得那样深刻。
是啊,我们最终都生活在了同一个地方,或者,拥有了相似的生活水平,可是回望来路,有人走得跌宕,有人走得迷茫。有人每一步都在解答自己的疑问,有人稀里糊涂也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这个地方。
那是不是所有的思考和苦难都没有了意义?非也。不信,你看他们的下一代。或者,走到他们的心里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无形而宽阔的江山。
【五】
这次去俄罗斯,没有去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繁华的地方。此行所及之处,人迹罕至,宛如世外桃源。回来之后,我跟朋友说:你看,其实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么,怎么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把日子过颠倒了。没日没夜地加班,匆忙扒上两口饭,为了高薪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本身是为了赚钱后能享受生活,可是,生活呢?你弄丢很久了。
嗨,说了这么多,其实爷爷奶奶当时在农村的生活,就是真正的生活啊。去自己营务的地里摘上两把绿豆,拽上两把麦秸,扯下几根青椒,遇到高兴事再杀它一只鸡,美美地吃一日三餐。早起种庄稼,下雨就睡觉,逢集市和家人一起去赶集。时间都用在吃喝拉撒睡。听起来好像没有意义,却是我现在常常想念的美好。
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另有朋友问我,你每天上床之后、入睡之前都做什么。我说,如果心静,我就看书,有时候趴着看,有时候仰躺着看,有时候侧躺着看。因为长久一个姿势会累,而我的床头没有台灯,为了光线好,怎么翻滚都要围绕着头顶的大灯。
朋友说:那在你的天花板上装个相机拍延时,应该会很有趣。我乐了,我说:那你还会看到我一个人在房间笑到不行。
看书的间隙,我会安静地躺着,看着飘窗上挂着的新买的铁兰,书桌上长出了三四个花骨朵的小白掌,内嵌到墙里的柜子边安静蹲着的两盆绿萝,还有床头书柜上的虎皮兰,还有每一个我喜欢的跟生活有关的细节,就感到一种宁静的幸福。
有大片大片的时间,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一起生活。
【六】
昨天,Regina 截图发了她写的故事给我,一张截图记录她在一个城市的生活。深圳、郑州、哈尔滨、成都、都江堰、海口、青岛、北京、大凉山……每一个城市,不是路过,而是久居。她去哈尔滨是做伊春空难的善后,她去大凉山是在山区里支教。我写过的《不穿的衣服怎么处理?》,就是她支教的地方。
你会惊讶,一个姑娘,怎么会流连于如此多的地方。
你会责怪,一个姑娘,怎么不懂得稳定。
你会羡慕,一个姑娘,怎么会把日子过得这么精彩。
你会感叹,一个姑娘,怎么如此勇敢。
我和她只见过一面,在北京南六环的一个商场。
是原子弹介绍我俩认识的。原子弹是我们曾经共同的上司。只不过,当我离开那座城市那家公司的时候,Regina 到达那座城市那家公司。原子弹说:你们两个很像。于是我们隔空相识。
我最喜欢的这些朋友啊,多是未曾谋面,或者只有几面之缘。那种骨子里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我们一直存在于彼此的脑海心间,一些无法与身边人分享的想法,常常让我们觉得,在这世界的不同地方,都寄存着一个温暖的树洞。
看完她的故事,我问:那你现在想过稳定吗?
她说:我现在内心就很稳定。有的人,从城市的一个区搬到另一个区都觉得是动荡,有的人不离开地球就觉得是稳定。地点啊工作啊都是载体,真正定义稳定的,是心境。
“以前心不定,不知道要什么。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也会迷茫手足无措。现在心定了,哪里都是家,到哪里都没有异乡感了。”
嗯,+1。
【七】
Regina 现在在北京,养了很多植物养了一条狗。
我现在在深圳,养了很多植物我就是一条狗。
我问 Regina 有没有看过《平凡的世界》,她说没有。我说我看完了给你。她说好啊,我们以后换书看吧。
我不喜欢跟人推荐书,虽然我在看到好书的时候,又常常激动到想要和人分享。然而我知道,大多数人,早就没有安静看书的心境。即使书送出去,多数也就躺在角落蒙了尘。
所以我送书,常常要把接受书的人思来想去,直至我确定:这本书放在你那里,可以被阅读、被喜欢、被好好保管。
因为我送出去的每一本书,都一并附带了我个人的情感与依托。
寻一个爱书的人或许不难,寻一个能共同爱护同一本书的人,也许不易吧。
【八】
写到这里,我伸了个懒腰,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嘴角又是不自觉地微微一笑。
如果你问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是:努力工作,简单生活,保持肠道通畅。
这些年折腾下来,就收获了个这?
不不。
来,你到我的心里来,看看朕为你打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