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俯首拜阳明,日积月累终有得。
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初识阳明先生的心学是在《明朝那些事》中,作者当年明月赞道:“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好奇心驱使我开始读《传习录》,不想一见如故,爱不释手,日日诵读,大有裨益。现在摘录其中精华,书写自己的感悟,一起与大家来分享,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每日俯首拜阳明,日积月累终有得,让我们共同成长。
《传习录》由其弟子纪录而成,包括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1.今日读书
第二期 知行合一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2.大意概述
徐爱没有领会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同学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也没有明白,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让徐爱举例说明,徐爱说,人们知道对父亲要孝顺,对兄长要恭敬。虽然知道,但是在行时却没有做到,所以知和行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样的知和行,已经被私欲割裂,不是原本的知和行了。没有知道了而不表现为行动的,不表现为行动,那只说明没有真正的明白。圣贤教的知和行,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举了《大学》的例子告诉人们真知真行是什么样,“喜欢漂亮的颜色,讨厌腐臭的气味”,看见漂亮的颜色属于知,喜欢它属于行。当你看到炫目漂亮的色彩时你同时也喜欢它。并不是看见这个色彩,才去内心决定喜欢它。
同样,闻到臭味是属于认识,讨厌它是实践,当你闻到臭味时就已经讨厌了。不是先闻到臭味,再去内心决定讨厌它。像鼻塞的人,即使有恶臭在前,他闻不到也就不会讨厌臭味。
同样的道理,我们说某某孝顺父亲,恭敬兄长,当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他已经这样做了。不是说他说过要孝顺的话,你就断定他会孝顺。
比如,知道疼痛一定是在受疼之时;知道寒冷一定是受冻之时,知道饿,一定是受饿之时。
如此看来,知和行怎么能割裂开来。这就是知和行的本体,没有私欲阻隔。圣贤教导这样才是知,不从知行合一中去认识,就不会是真正的认识。知行合一,把握认识和实践,是多么重要迫切又实在的功夫啊!
3.我的感悟
知行合一,和唯物主义中的“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异曲同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读完这段话,我想起了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话“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此时,我好像有了答案,你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懂。如果知和行不合一,你就不算真正明白道理的意思。你只是表面理解了字词,并没有本心完全体会。所以,应该你看过了很多道理,你并不是“懂得了很多道理”。
结合我自身来说,就拿做公众号为例。想做公众号的心,属于意动,就是“知”,有了“知”才会去行动,这就是“知是行之始。”去做了,怎么做?就是“行”,就是“行是知之成。”知和行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我有一个很优秀朋友以前告诉我,为什么非要完全学会开车才去开车。那你什么时候能学会?没有完全的学会,我们要边开边学。做别的事也一样,边做才能边学。我想,这也是知和行合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