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个春日,我在洛杉矶的Palm Spring结识了Ben。
越战结束后,退伍兵Ben进入大学学习历史,后来他被其所在公司派驻到亚洲区任Coordinator(协调员)。在此后的近十年间,Ben几乎走遍了所有亚洲国家,其中既包含北京、上海、东京、首尔等大都市、也包含很多偏僻地区。好问善学的Ben每到一地就会学习当地的方言。在中国,他学会了Liang Pi(凉皮);在越南,他学会了Pho(越南粉);在日本,他学会了Udon(乌冬面)。与我谈起亚洲文化,Ben变得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我面前的Ben就像一个亚洲通,他似乎知道关于亚洲的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个充满人格魅力的Ben。他们学习任何语言的动机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融入世界、表达世界,而非为了应付某种考试、或因一时心血来潮。正因如此,他们从不会在身处陌生环境时感到恐惧、紧张、焦虑。相反,他们会拿出最大的好奇心与最谦逊的态度去寻求环境适应。他们寻求环境适应的第一步便是学习当地的语言。
有人说:中国没有英文环境!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断开放、发展的中国其实给每个人提供了绝佳的英文学习环境。进入超市,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件商品上都印有其英文名称与说明。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可以学会pistachio(开心果)、walnut(核桃)、cashew nut(腰果)的英文说法。打开手机,我们可以登陆无以计数的英文网站、下载品类众多的英文APPs。只要愿意,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英文阅读俄罗斯世界杯新闻、全球娱乐动态。接入网络,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英文电影、音乐。这个时代给了每个人均等的英文浸泡机会(English-soaking opportunities)。有人选择了ACCEPT(接受),也有人选择了DENY(拒绝)。
选择差异所反映的并非是英文水平差异,而是求知欲差异,或者说是人生要求差异。
英语学习的背后其实便是选择。
人生,即选择。
马良
2018年6月27日
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