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权力和舆论,插入司法心脏的两把利剑

来源:二三娱乐

                   权力和舆论,插入司法心脏的两把利剑

图文无关

“迟到了21年的正义”终于到来,人们或在奔走相告里欢呼,或在悲愤感慨中落泪。在这个泪水与欢呼声一同光顾的时刻,我却想问一个不那么应景的问题,问给你,也问给我。

你还相信法律吗?

人们在呼喊着“法治”,法律工作者信仰着“法律”,法律被抬得很高,也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事实上,很多人信仰的都只是心中的道德,而非现实中的法律,而且是心中的“法治”图景越美好,对现实的法律就越失望。

不知你是否意识到,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法律了,不相信到一纸判决出来就要去质疑,仿佛是老师收了学生作业,随时准备改上几笔,更甚至要在布置作业时就要叮嘱孩子不要做错,有时候还要安排家长全程监督。

显然,我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完全信任孩子能独立正确完成作业的老师,而在司法面前我们就是这个不放心的老师,我们批改作业的权力,就是舆论。

有过监考或者考试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在考场中,监考老师主要关注的那些人,要么是以前有过抄袭案底的,要么是总四处张望盯着老师的。

舆论盯着司法的原因,本质上就是对司法的不放心。

“司法工具论”导致司法早就被拉入了舆论的黑名单,重点监督。

既然中国司法被认为是政治的工具,判案子还要听领导的,那么司法必然要受到权力的干扰,公众对司法腐败的认定已成无法更改,而对司法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在与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相抗衡。

舆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也被视为舆论“争取”正义的最成功的案例,就是2009年发生在湖北的邓玉娇案。在洗浴中心工作的邓玉娇因被“调戏”,挥刀刺向这两位当地官员,造成一死一伤,被检察院以“防卫过当”起诉,按照现行法律规定,邓玉娇几乎难以免除处罚,但在案件披露伊始,舆论便认定邓玉娇是“正当防卫”,完全无罪,随后大批法律学者也写文章“请命”。

最终,法院在判决中做出了妥协,以“防卫过当”定性,又考虑“自首情节”和“精神状况”,免于刑事处罚,这个看起来有点矛盾的判决,实现了公众心中拯救弱者的正义,舆论大获全胜,邓玉娇在之后也得到了照顾,在当地电视台获得了一份终身工作。

上面的是舆论救人的例子,另一个是舆论杀人的例子。

药家鑫杀人案被媒体报道之后,舆论马上跟进,因为担心药家鑫家族权力干扰司法,舆论不断向为其发表正面言论的学者施加压力,甚至“株连”,连媒体人的良心柴静也是时隔许久才在《看见》一书中披露她对药家鑫事件的调查,表达了无奈和惋惜。

要“法律审”,不要“政治审”,是每一个关心法治的民众对司法的基本诉求,司法不应成为“维稳的工具”,“命案必破,命案早破”也不该成为公安机关的工作办案准则。

所以,权力干扰司法在先,舆论影响司法也就变得理直气壮。舆论影响司法,反过来政治干扰司法的理由也越发充分。

按理说,舆论对抗权力,二者形成抗衡,司法便有望独立,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政治权力和舆论大多时候不同时、同点发力,反而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案件,导致不同的案件分别扭曲。

最终,权力和舆论成为了刺入司法心脏的两把利剑,一起压制着司法。

要想司法独立,两方就必须有一方先退场,然后,另一方遵守规矩,相继离场。而最先离场的一定不会是人多势众情绪激亢的舆论。

呼格案和聂树斌案的昭雪,许多人归功于舆论的努力和法治的进步,要我看,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最后站出来的真正作案的赵志红和王书金,假如他俩没有落网后的供认,看看法治和舆论还能不能戴上这朵大红花?

另:分享相关的两部电影,《天注定》和《烈日灼心》,其中前一个在大陆曾一度被封杀,我做了百度云链接,在回复电影名字保存,记得加上书名号,做个严谨的人,嗯,就这样。


*老吴:法律系在读,以前爱文学,现在更注重成长,读书,健身,听牛人live,定期汇报。深信:知识因分享而更有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