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片名《极速车王》。影片内容是讲赛车公司老板谢尔比与车手迈尔斯合作,代表福特汽车在勒芒世锦赛上击败法拉利车队的故事。
这部影片总体观感不温不火,比较出彩的一点是,对于角色的塑造比较成功,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车手迈尔斯,沉静中蕴含着生命的热情,人物鲜活有魅力。
在本片中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算是配角,他原本也是赛车手,后来因身体原因改行成为了赛车公司老板。
影片开头,医生劝说谢尔比放弃比赛生涯:
医生:你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谢尔比:我有吃药,药有效
医生:心跳只要到130以下,哪怕一下子,你就可能心跳停止
谢尔比:我参加短程赛就好
医生:还是不行
谢尔比回到自己的跑车,神态沮丧,然后在车上服下一堆治疗药物后离开。
好影片能让人感同身受。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前天去骨科医院复查,我怀着侥幸心理问主任医师:那我好了后,还能骑车吗?
他善意地回答:关节折叠会影响膝盖,还是放弃吧。
所以说,角色要想塑造好,第一条就是要能带给观众真实感。
而第二条,是主角要有过人之处。比如超人、美队,能力超级强大,其英雄事迹让你过目不忘。
本片主角迈尔斯也是如此,他虽然已经45岁,但还时不时回到场上赛车。当谢尔比接受福特集团邀约,准备与法拉利车队一较高下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迈尔斯。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知道迈尔斯是赛车行业里的顶尖高手。
最厉害的人有能力实现普通人的梦想。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部影片已经放了一个英雄在那里,他吸引着观众继续观看,去发现、体验英雄之旅。
第三条,主角有“臭”脾气。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夸张地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因此,这里的“臭”脾气,是指主角的激烈个性。当赛场工作人员认为迈尔斯的车后盖无法正常关上,不能参加比赛时,迈尔斯就用锤子砸起车后盖来;当谢尔比好心劝告他要控制情绪,他竟然扔出扳手打谢尔比。
他不是大牌明星的那种臭脾气,而是过于专注自己,因而视野与精力都受到限制,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
在参加最后的勒芒大赛时,他领先同车队的队友两圈,此时福特三人组已经稳居比赛前三名。可福特二世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竟然要求他慢慢开,等后面的队友上来后一起冲过终点。
当谢尔比讲出高层的决定后,迈尔斯愤怒地问谢尔比:选择在我?谢尔比点头同意。
于是迈尔斯丝毫不给福特面子,直接开出3分30秒的个人转圈记录,把队友甩得更远,气得总裁咬牙切齿。
谁说高层才是上帝?我就是世界之王!这种追求完美、特立独行的个性,让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的我们感觉如此过瘾。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谈到片子的反派,福特汽车资深执行副总裁莱昂·毕比。
伟大的英雄对面,总是有着强大的对手,这是能把主角塑造成功的第四点。
片中的莱昂·毕比是福特二世身边的红人,他对不修边幅、个性激烈的迈尔斯不以为然,于是处处设置障碍,随时瞎哔哔(后面就用这个名字吧),对其进行打压。
从现如今的观点来看,谢尔比和迈尔斯不过是福特集团的外包公司,是靠福特养活的。
于是,瞎哔哔直接下命令,把迈尔斯踢出了1965年的勒芒耐力赛;在另一次比赛中,他又筹建了一支强队,和迈尔斯竞争;在1966年的勒芒大赛中,他又对车队工作各种插手,还对迈尔斯提出无理的要求(前文说的,要求福特三车一起冲线)。
可以说,正是瞎哔哔这种对手的存在,才让耿直的谢尔比、天才的迈尔斯更有主角光环。
要让主角更有魅力,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营造主角的现实困境。
当主角既有强大对手,又身陷现实困境时,如果还能冲出重重阻碍,最终建功立业,那会显得能力更强,得到的成绩更加弥足珍贵。
迈尔斯的本业是小修理厂老板兼技师,因为脾气臭、说话直,经常得罪客人,所以生意不佳。老婆要工作和带孩子,累得够呛,房子也快被银行收走,一度还被国税局封了厂......
一系列的困境都是为迈尔斯后面的成功做铺垫,谢尔比此时雪中送炭,给到迈尔斯每天两百美元、不包括其他开销的报酬。估计这年薪得近10万美元吧,要知道在当年的美国,人均年薪不过8000美元。
正是成功的角色塑造,让这部情节一般、特效一般的电影显得很有看头。我们不妨用一句话归纳“塑造主角吸引力”的法则:
一个真实展现了特立独行的顶尖高手,从深陷的现实困境中自我救赎,打败了强大对手。
极速车王的魅力如此得来,所有英雄人物的魅力也不过如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