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杰出人物事迹是怎样的呢?邓稼先的故事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邓稼先两弹一星杰出人物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又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赴美后,邓稼先很快投入到原子核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中。
为了早日学成归国,他心无旁骛,夜以继日投身科研。他所在的实验室,常常是校园里最晚熄灯的那个。一般人需要3年完成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用1年11个月便修完了所有学分,年仅26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
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力薄弱。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最开始研制原子弹的团队中,至少有14位成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邓稼先的团队则主要由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构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能走得更远、更快,邓稼先很快又投入到第二代核武器的研究中。然而,就在第二代核武器进入试验时,一场意外发生了。演播室现场一张当年试验现场的照片,让嘉宾也禁不住哽咽。
1945年夏,他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留学。年仅26岁获得博士称号,践行了他出国时许下的诺言。
1958年秋,邓稼先先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国家的“大炮仗”制作,加入这项工作意味着结婚才5年的他将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子开始隐姓埋名、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但邓稼先没有犹豫义无反顾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理论设计负责人。
“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因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逝世享年6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想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还曾住同屋,用杨振宁的话说,“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是:“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他的道路,就是要让贫穷落后的祖国强大起来。
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的所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当他走进办公室才发现,除了钱三强外,门口处还有几个穿着军装的将士。
钱三强往邓稼先面前放了一份文件,说:“国家要搞一个“大炮仗”(研制原子弹),想调你去研究炮仗,你意下如何?”
邓稼早在看到那几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的将士时,心里就明白这次的任务不简单,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任务竟是研究核武器,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核心机密。
邓稼先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他从国外回来的那一刻就说过:只要国家有需要,他就去做。
钱三强郑重地说:“如果你愿意,现在签字,明天跟我们走,而且这件事是保密项目,你不能够透露给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家人。”
也就是说,在邓稼先签名的那一刻,他需要远离家人,去到国家保密的地方,隐姓埋名,并且不能告诉家里人,自己在做什么。
那天晚上,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聊新中国的现状,又聊到朝鲜战争,最后,邓稼先才说:
“我要离开一段日子,时间不定,具体做什么我不能说,以后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如果我做好了这件事,这辈子就无憾了。”
许鹿希在邓稼先回来收拾东西时,就意识到他的沉重了,这次应该也是为国家做事去了,她点点头,一边默默地替邓稼先收拾行李,一边叮嘱他:“无论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但要注意安全!”
邓稼先注意在品德上教育孩子。邓志典去美国读研究生前的一天,邓稼先突然问她:“你看过《走向深渊》这部电影么?”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讲述女大学生阿卜莱在欧洲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被情报机关所利用,并将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这个时候,父亲提起这部电影,女儿立刻明白了:“爸,我不会的。”邓稼先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单位分给他新的住房,他坚持不搬,一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简朴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邓志典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生活节省,对于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穿的衣服还是从国内带过去的。邓志平在一所高校任职,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为人也非常低调。他在回忆中说:“在我的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执着”“我在父亲那里学到了一种平凡而安静的生活态度”。他还说:“做科研,一定要受得了清苦,着实不容易。我的孩子在上学时我就对他说,要真想做科研,得费些力气。”
邓稼先留给家人的遗产少之又少,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风范却很多很多。
邓稼先,邓石如的六世孙,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邓家祖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