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清楚是什么样的吗?钱三强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荣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钱三强两弹一星功勋事迹2025(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1961年1月的一天,正在忙碌的于敏被钱三强紧急叫到办公室。钱三强一脸严肃:“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当时,钱三强正在物色氢弹研制的科学家,但于敏多次因为“只专不红”而挨批。钱三强重用于敏,要承受着压力。
历史证明,正是钱三强点了这名“战将”,让中国氢弹研究速度加快。而类似这样的用才故事,在钱三强身上屡见不鲜。俗话说,“百将易得,一帅难求”。今年是钱三强诞辰110周年,让我们走进他“帅才”的人生。
“一股牛劲”的钻研精神,加上出色的协调能力,让钱三强很快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1946年,33岁的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父亲临别的那句话时常回荡在他心中,如一团烈火燃烧:“你学的东西将来对国家是有用的”。1948年,他和夫人毅然返回祖国,此时他们的孩子才半岁。面对朋友的不理解和导师的挽留,他动情地说:
“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59年6月,中国原子能事业进入了“至暗时刻”。苏联反目毁约,撤走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钱三强带着一腔愤怒与热血,重新“排兵布阵”。他把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等科学家,放到科研一线的合适岗位。他心中笃定的信念,如当年_______对他的期盼:“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扩散分离膜是铀235生产中最关键、最机密的部分,苏联声称它是“社会主义安全的心脏”,钱三强在出访苏联时曾提出参观学习,也只许站在老远的地方望一眼。1959年,钱三强组织了攻关小组,让钱皋韵牵头,经过4年努力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
一篇报告文学这么写:这时的钱三强,是科学前沿战场上指挥若定的领军大将,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调配关键人物去解决关键问题。在谋划全局的时候,钱三强总能周密地考虑到布局上还有哪些环节是空白点。他不能让这几个空白点堵塞千军万马的必经之路。
历史似乎有某种巧合,给钱三强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而这一天,恰巧也是钱三强51岁的生日。仅仅2年零8个月后,中国西部上空再次响起轰天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除去建设强大的工业,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无他途。”这是15岁的钱三强,在读到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时有感而发。从国外的学术辉煌,到回国后的默默领航,钱三强超过50载的“与核共舞”,源于一生不变的爱国赤子之心。
钱三强出生于1913年10月16日,浙江绍兴人。钱三强原本叫钱秉穹,他从小喜欢运动,身体强壮,又是家里的排行老三,同学们给他起了绰号叫“三强”。不久,父亲钱玄同在同学们写给他的信件中看见“三强”这个称呼,很是好奇。得知同学们是因为他身体好而称为“三强”,钱玄同觉得这个绰号起的很好,并鼓励他说,不能光是身体强壮,“三强”还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强。于是,在父亲钱玄同的肯定下,“钱秉穹”正式改名为“钱三强”。
1929年,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班,勤奋好学的他经常听本科的课程,从那时起,钱三强就痴迷于物理。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考入清华继续研读。1936年,钱三强清华大学毕业,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不久,钱三强顺利通过了公费留法考试,在严济慈的引荐下,钱三强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在此期间,钱三强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0年,钱三强顺利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的同学何泽慧也在英国留学。两人长期有书信来往。一天,钱三强以一个理科生的思维逻辑,给何泽慧写了一封只有25个字的短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钱三强于1932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36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37年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得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1年接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1954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37 年,钱三强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6 年,他与妻子何泽慧合作,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这样的标题予以报道,钱三强也因此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59 年 6 月,苏联单方面毁约,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钱三强临危受命,担任中国核弹研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挑选了一大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还联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仅隔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