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8岁的自叙

来源:二三娱乐

  阜阳,我出生的地方,一个人口超多的皖北城市。我的爸妈是都是阜阳人,一个是临泉宋集的,一个是利辛周寨(以前是阜阳现在属亳州吧好像)。我们家住在阜阳市河东,之所以叫河东,是因为我们那边是在颍河与泉河的东边。

  我们家门口的路一直往北开,就能到我爸的老家周寨。

  深入的了解一座城市,不是件易事。但我确实涉足过,高一的时候,我成天抱着从图书馆借来的《颍州西湖》&《阜阳考古名录》,还借了一大堆地方志,除此之外,大量关于皖北风俗历史的书都曾经被我翻阅。

  我在阜阳完整的生活过八年,见证过那颍河边那三栋高层住宅拔地而起,那是09年阜阳最高的楼,也是阜阳最早的高层居民住宅楼。这一年我去了五岳之首的泰山,然后来到省城合肥,于是我也成了一个在外地定居的“漂泊者”。

  来到合肥,一段新的生活长达10年,直至即将上大学的我。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合肥呆那么久,我也从来都没有家乡这个概念直至来合肥后,没有熟悉的阜阳话;没有荆芥;没有卷膜;没有格拉条;没有······酸豆角配稀饭,沙(月䪞)汤里放木耳,老母鸡汤遍地开花······以馒头为主食的我们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吃过米饭(在家),烧的稀饭不加碱稀得都不能看,最初我们怀疑过锅与米,原来是水惹的祸,阜阳水性偏碱性,所以不放碱就会很粘稠。邻居的合肥话让我只能每次[笑]:“嗯嗯嗯~~(因为听不懂,为了不失礼貌)”。

  我对家乡这个词有了最懵懂的了解,对外地人这个词,哦,原来,我就是个外乡。

  在合肥的这么些年,我习惯了很多,尤其是那个带木耳麦仁的沙汤跟配酸豆角的稀饭,还有那咸死了的老母鸡汤。但我依旧保持着一个皖北人的生活习惯,包括我刻意的注意在说阜阳话的时候是否吧合肥话语调带进去,我希望我是一个纯正的阜阳人。

  很多人都喜欢改户籍,可能有各种原因吧,但我是一个不会更改户籍的人,我希望身份证上的我永远在阜阳,同样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一定会在阜阳,即使再忙,我也要回去。可能我是一个死板又固执的人吧,但我深爱这片土地,这些可能就是爱这片土地,所以自己给自己定的奇怪规矩吧。

  18岁,成年,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那种所谓的成人礼,我对仪式是比较反感的,好像也没啥用,就是一时的那种神圣与庄严,这或许就是仪式的作用吧,就那一会儿。高考反正考的异常烂,烂到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不好说,我也懒得反思什么,毕竟已经那样了,随便吧。但是自己的问题,终归还是自己的,不应该逃避与退让,我承认我在这方面是懦弱的人,因为我做不到自身想象的那样勇敢。

  自身很多问题,其实有时候自己确实成熟,但有时又像个小孩一样幼稚。毕竟还是要靠大学的历练吧,要不然大学就没用了。

  大学加油(很土的结尾!)

我的摄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