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新闻学”这个专业,我想当个记者。
妈妈骂我,选了个又累又没有前途的专业,亲戚们也都告诫我做好吃苦的准备,只有我自己,梦想着4年后能当个大记者,去报道两会和奥运,去揭露人间的丑恶,做一个有力量的人。
真正开始接触“记者”这个角色是在大四前的暑假,有幸进入了省内最好的日报实习。
幸运的是,采写的第一篇稿子就被原封不动选进了当天的财经版,那是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去股票营业厅采访,努力摆脱本来内向性格的束缚、跟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聊天;第二个月被分到一篇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自杀的稿子,中午接到任务后立刻赶高铁去另外一座陌生城市采访,辗转3个采访点才收获了一点有用信息,晚上赶回宿舍已经凌晨1点多...加上报社老师接应写稿,第二天就上了头版头条。
做记者,是件折腾的事,记者是个很高危的职业。要随时进入打鸡血的状态,要能从不同角度找切入点,快速搜集信息并完成撰稿。
但是当你的稿子被印成铅字登上报纸,被无数读者翻阅,那种成就感会完全覆盖你付出时的疲惫。
那个时候我以为,自己是个有力量的人,力量来自于手中的笔,笔下的字。等我慢慢成熟了,我也可以像柴静一样,执手中的笔去做深度报道,惩恶扬善,让正能量驱赶恶势力,做一个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的人。
后来的几件事,让我慢慢丢掉了这样的想法。
1、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家门口的河水污染严重,到报社找记者希望报道这个事。负责这个条口的记者听了来意,丢下一句:你说**河污染这个事啊?哦,我们管不了,不让报,你找谁都没用的。
2、2012年的时候,纸媒不景气,广告收入减少。为了维持收入,很多报社不惜牺牲内容质量,大量刊登营销软文,报纸成了小广告的载体。还在实习期的我写的稿子少了,倒是多了一项任务:辗转整个城市,给广告主们送发票。
曾经梦想着做个牛逼记者的我,慢慢看清了一个事实:当记者,并不意味着你就真正拥有了手中的这支笔,你的力量永远是背后的平台赋予你的,你说什么话写什么字权力不在于你,而在于你背后的那只手。
毕业后我没有争取留在报社,而是去了企业,开始了职场生涯。
现在,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看似很体面的报社工作,现在也被市场置于尴尬境地。当年的记者们,要么转型做了新媒体,要么留在体制里养老。留在报社里的这批人,或许还在日复一日写着文字,但是随着纸媒的力量在丧失,他们手握着那支曾经有力量的笔,却也早已接受了“执笔无力”的现实。
而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权威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受众的注意力被彻底瓜分。以往看报纸看电视的时间,至少有一半分给了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减弱。
2、发声,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微博微信掀起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有无数的社交平台可以发声。
对于个体而言最大的意义是,我们终于可以拿起笔,真正做一个有力量的人。
韩寒在微博上怼“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立刻掀起大范围讨论,并引起了大家对“成功标准”的讨论:有钱、暴富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全部标准,平凡的幸福和满足感也是一种成功。
这就是KOL的力量,他们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输任何一家权威媒体,更可贵的是他们所宣导的价值观,能给很多人启发,和积极生活的能量。
最近在简书上看到很多热爱文字的人坚持更新,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那个渴望执笔有力量的姑娘。
工作6年,快30岁了,到了大家口中“无梦可做”的年纪,但是我不想一直默默无声下去。所以我想捡起笔,重新开始写文字。写了几篇,感觉很生疏,找不到灵感,更没有文感。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写下去就对了。拿起笔来,散碎的文字才有可能汇成铿锵有力的声音,那个有梦的姑娘才可能成为掷地有声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