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习英语或者外语这么多年,不少人笔头阅读应试可以拿高分,但是却总是觉得张不开嘴说,或者说不顺溜,难道出国练口语真的只是唯一途径吗?
无意看到某语言培训机构的大幅广告语。“英语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大。”是啊,其实学会一门外语,无论是媒体也好,感受地貌人文风情等,可以帮助你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和信息渠道。英语的学习在我们日渐成为全球村的居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我是个看到老外紧张害怕的人,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想要表达却只会紧张的说yes或者no,然后还加以很多肢体动作。随着自己对于欧美文化的兴趣,开始深入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机会和频率也逐渐变多,开始对英语口语表达和文化背景有了些了解和积累,心态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英语也成为了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门交流工具,所在的城市所在单位的外国人不断变多,应对也比较坦然和平常,比起刚学英语那会儿超级想说的激动心情,现在会更关注如何去了解老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共同生活在这里。
语言需要氛围,需要有交流的环境。就像找个native speaker男朋友或女朋友能快速提高口语一样(但是这点我并不推荐,原因很多。中国姑娘是否能够接受男女AA的消费理念,婚后不一定会给长辈零花钱之类的等观念差异。万一碰到的是只因长了一张洋脸蛋在母国混不下去了,到中国来假借教英语骗钱骗色的忽悠,就更可怕了。而且如果本身为了练英语而和老外谈恋爱,其实对于感情也是不认真的态度)回到主题,语言氛围和环境也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曾经四个中国女生到美国留学三年没有学会英语,最搞笑的是因为暴力事件被关进监狱,四个月竟然英语口语突飞猛进,因为她们只能和老美交流,只能和美国律师交流,自然提升咯。就算在国内也可以自己去找所谓的氛围,去留意路上看到英语指示或说明,新闻听到的采访老外的部分停顿下(不是依赖翻译),有意识的经常看一集TED之类的视频演讲,尝试去看一段英语文章,或者留意电影中的口语对白也很有意思。
现如今网上有很多帖子软文,说如何学习英语,比如看美剧,听VOA,背单词,看阅读原版报纸等等方法,但是往往我们是收藏了保存了,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坚持去做的,哪怕坚持一个星期的呢,除非要参加英语考试,不然总是没有多大的动力去学习英语,毕竟不是母语也没有交流应用的机会,就像习惯了右手的人突然被要求练习使用左手吃饭,刷牙等等那样的不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惰性战胜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所以能够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坚持的住,有效果。
一、学习英语的动力
还记得我刚毕业考雅思口语的时候,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的询问对话。第二部分是话题描述,考官很随和的听我说完我要表达的topic,并频繁点头,我也自我感觉描述故事很完整清楚,到了第三部分却因为一个单词没听懂,导致整个部分卡克表述不足。的确后来口语出来的成绩更是不理想,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没有答出的那题,表达描述的故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典型的中式思维,而不是native thinking。所以考官的点头并不是听懂,而是礼貌性的回应。这样我意识到口语和听力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大学里面参加的英语考试,以及到了社会上参加的一些职称考试,很多都省去了听力和口语部分,但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语言首先就是用来交流的,真实的面对面交流。听力与口语也是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最大短板,我们更多的是擅长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甚至更早,结果大学毕业,却还是个哑巴英语,十几年的学习过程可谓漫长,学习成效却甚微。
听说交流的弱项,让不少想要学好外语的朋友们,萌发了要出国求学的动力,其实当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互联网很发达,能收看国外的电视剧,电影甚至名校公开课程,但是坚信face to face的交流更加直接,也就我们所说的氛围和环境,能够长期一段在国外求学或者工作,不仅能锻炼语言应用,更能够真切的去感受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人土风情。同时随着出国热留学热的盛行,国外也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城或者华人区,曾经有个海归朋友到澳洲留学几年,因为一直混在华人街的语言舒适圈里,所以口语一点都没有得到提高。看来未必到国外一定能够提高英语,真的选择出国留学,如果不能学会和当地人多交流学习,你是无法深入了解和融入新环境的。
二、文化的差异。
1、语言的多义词。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同时,中华文化的魅力也吸引着国外人来华学习汉语。我们在混淆take ,get的时候,他们也在为我们的同音异意词汇混淆。曾看到篇文章说的是词语“方便”的几个意思把老外搞晕的故事,“(1)、吃饭时,一个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边人告诉他就是上厕所。(2)、敬酒时,另一个人对老外说,希望下次出国能够给与”方便“,老外纳闷了不敢问。 (3)、酒席上电台女主持提出在她”方便“的时候会安排老外做专访,老外愕然,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呢,美女主持人说那在你”方便“的时候我请你吃饭,老外晕倒。(4)、醒来后,美女主持人又对她说要不你我都”方便“时一起坐坐聊聊。老外又一次昏倒。O(∩_∩)O
语言歧义的笑话也有不少,我的一个华裔朋友,但因为长得一张中国脸,却是美国土生土长ABC(Amercian born chinese),有次去医院,找不到挂号的地方,她想问咨询处的医生挂号“排队”在哪里,但是她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出的却是“派对在哪里””。被医生骂了一通。。。。
2、 饮食文化,老外一般日常偏重简餐冷食,wagas就很接近。但是近十年老外也开始对中国的川菜情有独钟,喜欢吃辣吃火锅。比起欧洲人饮食相对克制吃的比较少,贵族的思想比较深,自我约束也比较好,美国人就随意多了,早期汉堡薯条可乐芝士高热量食品吃的较多,那是很多美国肥胖者的原因,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偏重简餐色拉低脂饮食加上跑步等有氧运动,美国年轻人也有不少苗条的人士,贫富差距也反应这胖瘦差异,穷人越胖富人越瘦。不同于中国请吃饭的文化,他们更喜欢一起喝一杯咖啡或小酒。小酌也可以好好聊天交流,也不很花时间。
3、健身文化。欧美人健身的观念很强,街边跑步,路边骑车的还有公园练瑜伽的都是常态。他们相信有氧运动对身体身心健康的帮助。另一方面摄入的牛肉,芝士高热量的食物也需要通过运动消耗。在国外除了酒吧,很多商店关门比较早,尤其是欧美洲,朋友亲戚相互之间也比较注意隐私,所以人情往来也没有中国人逢年过节的这么热络。娱乐活动并不多,这更让他们有时间能够专注的锻炼。西方人对体育的重视不仅在日常生活,也融入到了高校教育,发展校篮球队曲棍球队足球队等,每届奥运会比赛的参赛选手不少就是从高校选拔出来的专业或者业余的大学生选手,实力相当。他们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教育中,不仅培养身心健全的青年,同时也锻炼坚毅刚强的性格。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体育事业,比如从事金融或法律等行业,但是依旧保持健身的习惯。
4、喝酒文化,其实中国人喜欢有啥饭桌上说,关系越好喝酒喝的越猛,劝酒也劝得越起劲。我的一个外国朋友跟我说,他陪女朋友参加朋友女儿的满月酒,不认识一桌人的坐在了一起,光喝酒吃饭却不说话,一场下来谁也不认识谁,同时还送了个很大的礼包。相比国外的派对文化,或者我们常在美剧里面看到的,在家里举办个派对,来参加的不少宾客会带一道菜或者带一瓶酒,以自助冷餐形式的,主要是喝酒会友,从陌生人到一面之缘,而不是像中国人除了灌酒,过后啥也不记得,谁也不认识。
5、买房和工作变动。其实西方人没有东方人对于“根”的概念这么执着,他们更多在于体验经历,所以会经常换工作(甚至辗转不同城市),这也决定不少人会租房,而且就算到了中年有了钱,也会再郊区买个带花园的house,而不是城市里的appartment.(这点像美剧绝望主妇里的社区,以及老友记莫妮卡和Joye十年的租房子生活就可以看出来,有的直到结婚了有小孩才会买房)。大学毕业后通常会先给自己一个gap year,旅行公益志愿或去其他国家学习语言或短期兼职,在正式工作之前放松一年,也是积累见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老外对于工作的稳定需求意愿并没有我们中国人那么强烈,一生从事不同类的工作也很正常,比如公司工作积累了实务经验,后到学校授课有的一直兼职打零工都乐此不疲,等等。不同国家人的工作风格和态度也有差异。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相比北欧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人更加要认真勤劳、工作卖力。但是如今老外的观念也在慢慢的转变,也会学着慢慢融入中国国情,如果他打算长期在国内居住,或者找了中国的妻子或者丈夫,会在结婚前贷款买房之类的。
6、退休文化和家庭生活。一般西方人退休年限比中国要晚,根据不同工种特点,比如美国公司企业职员退休年龄是68岁左右的,如果在高校的教师教授有的没有明确退休年龄,不少教授70岁以后就周游世界讲学了,发挥自己的余热了。在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还有年纪很大的老人开出租车,洗碗端盘子的。但西方人很重视家庭生活,不少人退休以后开始旅行放松,还有经常会举家开房车出游,因为子女到18岁后开始独立生活了,包括经济独立,居住独立,不用父母操心。所以在养育小孩上,比起中国人很多都是父母长辈来带第三代的情况,老外很多都自己带和照料小孩,偶尔也有让父母来帮一天的忙。
了解一些文化的背景或者差异性,也有助于在和老外聊天的时候找到话题切入点,可以聊。
三、个人听说提高的经历。
首先,我大学毕业有过一段长期的外企实习经历,那是为了提高英语先去看几遍《走遍美国》,这个可以说是提高口语的入门书籍,原汁原味的美式生活场景和实用用语,难度并不高,可以多看几遍。提高基本口语能力。
口语听力的提高,不少人会选择从看美剧、美国电影开始,我认为这未必适合每个人,因为首先影视作品以及歌曲里面的对话发音语速很快,而且很多连音缩音也是一遍不能get易混淆的。其次影视作品里面演员地方口音各异,而且还有很多的俚语和”梗“,文化背景差异让我们更难理解(包括英美历史文化、各种政治时事名人八卦等),就算里面的单词我们都能听懂,更别说学术用语,医学术语等等。(我个人认为《老友记》和《绝望的主妇》是两部情景相对简单好理解的口语学习范本,好看的也容易沉浸在情节中导致变成了追剧迷粉,很难有定力专注一集学习)。 而新闻类、访谈类语言更为标准规范(比如看ICS和CCTV news),可以为日常对话交流积累很多素材。
我最初也尝试参加过学校英语角,但是结果往往是老外和几个口语好的同学交流,自己都插不上话。没有素材和观点可以讨论。也曾想参加纯英语环境的培训机构,去过一次,培训老师热情的给你介绍了课程和里面学习环境,并见识了一个当妈妈的中年女士还来积极的学习英语很受鼓舞,给出的课表上,场景主题学习很诱人,有咖啡馆场景,有电影场景,有派对活动等等,小教室化的上课场景,外教一对一的教学授课模式,看起来也很专业。但是有两个去参加过的同学告诉我,因为娱乐的玩成分更多,学费也是相当高,真正提高英语的效果并不理想。
比起教学授课型的, 后来我选择参加了另一个小班的英语角模式的英语培训,既开放交流的氛围又有授课教学的学习要求,一个外教对应5-6个学员,每期会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每个人都能有发言的机会深入交流,我逐渐尝试红着脸皮大敢说:从最初的蹦单词到短语,到最后说连贯句子,多输出交流,逐渐培养了自己说英语的自信。刚开始我还是常会用中式思维表达问题,现在很多老外来中国时间长了,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听懂,甚至也会和你调侃说“long time no see”,也能理解“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我也努力去多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从老外的思路出发。以前只是听听新闻,后来开始关注中西文化的访谈节目,ICS的《说动道西》,每一期围绕一个话题,邀请中西专家进行长达一小时的深入探讨,非常有趣。了解了不少文化背景和差异,能够更好积累交流的素材以及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是逐步培养英语思维的很好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美剧等,能够更好理解里面的生活场景和对话。学习英语一定要敢于说,就算说错也没关系,踏出”愿意表达“的第一步,同时也要多看多听多输入,才能有积累(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吸取到消化到输入,比如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像如此演讲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不仅是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是学习成效的检验,完成学习闭环。)。大半年英语角活动时间让我日常口语进步比较快的。至少我不再害怕看到老外。虽然对话还是偶尔会卡壳,毕竟日常对话未必都是围绕着主题来的,思路反应还需要适应,但也是在不断进步中。
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或者对一样东西很执着,你总会接触到相关的地方。除了自己观看一些英语视频(其中TED讲座就是很好的推荐,20多分钟的主题演讲)。单位里我也会常常接触到外教,或者来访外籍专家,或者认识一些留学的朋友,多多与他们交流,非常有趣。
其实大多数老外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当地人愿意与他们交流,他们也非常愿意聊。我刚开始还提前准备了些topic,怕冷场,真的到约见聊天的过程中也未必真的用的上,从开始的了解询问基本情况,然后可以询问对方为什么来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啊,之前的工作经历啊,旅游经历,对中国食物是否适应或者喜爱啊,上海旅游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去过(可以推荐老外会比较偏爱的“外滩,新天地,田子坊”)等等。有的老外娶的是中国太太,交谈下来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上有独特的认识理解,或者他们认同文化中的一些习俗也是让人捧腹。
我个人也喜欢出国旅行,学好英语也是很受用。有意思的是,我去年在法国和西班牙旅游,可以说是运用语言的很好机会,首先自己是带父母出去玩,所以住宿生活上,吃饭点餐或者行程问路等等都需要我用英语和别人沟通,还好在南法和西班牙的人还是比较随和友善的,英语交流都没问题,就算有个别只会说法语或西班牙语的,他们也会找来会说英语的人帮忙解答。其次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能更好的体验了当地风土人情,交流互动,当地人热情友好也乐于助人也让人感动。不少欧洲人会说3-4语言,因为欧洲申根体系,而且一个国家都有不同语系地区,所以除了本国语言以外,英语法语也是需要频繁接触使用的。虽然他们会说的那么多语言,但也未必门门都很深入,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简单的交流就行了。
我曾经在外企实习工作的那段时间,最多往来邮件是英语表达,因为中国同事之间主要还是中文交流更多。有趣的是,有外包的咨询公司在本公司驻扎,其中有印度的员工,当时听印度英语,简直怀疑自己从来没有学过英语,一句也听不懂,随着现在英语口语听力好点以后,听够听懂印式发音。其实澳洲发音也是英语发音的另一门派。口音对于语言学习者也是一大挑战。
以上也是我想将自己多年来学习英语以及中西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与大家分享交流。其实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其次选择自己能够坚持的方式方法,在生活中经常应用,去交流去多看原版的资源等,那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事情的判断和视野也能更客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