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德国电影里处处透着德国的哲学底蕴。在这里分享的六部德国电影(或是根据德语小说改编的),都值得一看,也令人深思。
导言: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小说等,甚至是哲学思想不能绕开的话题就是思考极权主义问题,无论它呈现为希特勒第三帝国时期的法西斯主义,还是苏联笼罩下的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两种极权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个人自由在此间让位给了集体精神、民族精神,更是以此集体和民族的幌子压制个人自由。
《希特勒回来了》海报《希特勒回来了》 2015
[导演]: 大卫·韦恩特 [豆瓣评分]:7.7
[主演]: 奥利弗·马祖奇 / 费比安·巴什 / 克里斯托弗·玛利亚·赫斯特 / 卡嘉·瑞曼 / 拉尔斯·鲁道夫 /
评语:移民问题,全民娱乐,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怎么样才能用一部电影去讲述,而不是以新闻的形式。我想,如果用当今传媒的方式,这些话题都成为德国政治语境下的禁忌。而《希特勒回来了》做到了,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对于当今传媒方式的批判更为深刻。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对于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在《1984》两种对未来的预言中,我们活在的不是1984下的那种集权主义,而是在未来被媒体包裹,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所有深刻问题的讨论都变成了喜剧。
《希特勒回来了》被归为喜剧片,但更是一场法兰克学派式的批判,年轻人的反叛文化被纳入资本主义消费的产品中,从美国7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到当今我们的嘻哈,以及过去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文革红色文化。希特勒回来了,也不会怎么样,同样被放到聚光灯下,放在演播室里消费。
而导演想借此表达的不仅仅是媒体批判,更是社会批判,将当下德国被主流政治所压制的民众的声音予以放大。但只能通过喜剧的形式。
Goodbye Lenin!《再见列宁》 2003
[导演]: 沃尔夫冈·贝克 [豆瓣评分]:8.7
[主演]: 丹尼尔·布鲁赫 / 凯萨琳·萨斯 / 楚潘·哈玛托娃 / 弗罗里安·卢卡斯 / 亚历山大·贝叶尔
评语:《再见 列宁!》讲述的是一个东德社会主义劳模克里斯蒂娜还在病床上昏睡时,横亘在柏林市中心的那道意识形态的围墙倒塌了,大量资本主义世界的物品、人纷纷涌入民 主德国,集体工厂解散、工人失业了,而那个她曾为之奉献了一切的"民主德国"业已不复存在。这些变化很可能使刚苏醒的她再次受到刺激而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为了病重的母亲,于是说服(有时用钱收买)了姐姐、邻居,母亲以前的学生、领导,并伙同自己的同事,"虚构"了一个不但继续存在的民主德国,而且这个"民主德国"反而吸引了"联邦德国"的"难民"们纷纷前来投靠,最终还由"民主德国"统一了分裂的两德。克里斯蒂娜带着儿子为其虚构的这个" 强大"的民主德国的美梦进入了天堂。
对于克里斯蒂娜来说,与"列宁"所象征的集体告别,就不仅是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甚至可能在刚睁开眼睛时说了声"再见,列宁!",就又不得不在闭上眼睛时说声"你好,列宁!"。康德的主题以致无法在这个时刻让母亲鼓起勇气去承受,于是才有阿历克斯以及周围人士所精心布置的"幻象",在 此伦理情感战胜了理性,毕竟除了阿历克斯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所可以承担的,这个母亲再也承担不起,让她在"不成熟"中幸福的死去是一剂儿子为她注射的"安乐剂"。
《通往自由的道路》Der Tunnel《通往自由的通道》2001
[导演]: 罗兰·苏素·里希特 [豆瓣评分]:8.5
[主演]: 海诺·费尔希 / 尼科莱·克雷比茨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 克劳迪娅·米切尔森 /
这部电影的汉语翻译名称,与哈耶克那本《通往奴役之路》相呼应。
电影从1961年8月,柏林墙在一夜之间建成,将德国的柏林一分为二开始讲述,影片中的几位十分普通的人,希望能将滞留在东德的亲人带到西柏林,开始在柏林墙下挖掘一条长145米的地道。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仅仅是一夜之间,突然树立在按照意识形态划分治理下的一道墙,就区分了敌我,制造了对立。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墙、通道等这些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无论如何去解释柏林的“墙”以及这些人为了自由而“翻墙”的努力都不为过。
《他人的生活》更符合原意Das Leben der Anderen《窃听风暴》(又名《他人的生活》)2006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豆瓣评分]:9.1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马蒂娜·戈黛特/塞巴斯蒂安·科赫/乌尔里奇·图克尔/托马斯·席尔梅
评语:电影《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中,一位民主德国时期的国安特工魏斯曼,被安排去监听一位剧作家及其妻子的生活,想要找出他们反党和反国家的罪证,最终"良心发现"却成为他们的保护者。魏斯曼开始时同那位纳粹时期屠杀犹太人的"死刑执行者"艾希曼没什么不同,也和《朗读者》中那位集中营的女看守汉娜一样,都是对工作"恪守敬业",生活上平乏无趣之人。在社会常态下,他们也和我们这些终日忙碌的上班族没什么不同,不是革命、反叛和质疑的态度,而是恪守敬业、对上级忠诚、倡导执行力才是管理者和统治者一直所赞赏的精神,也是社会"和谐"的意识形态条件。
魏斯曼从一首钢琴曲或一本诗集或一个喜欢的女人那里,获知了生活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要去忠诚于一个至高在上的国家,服从于一个无所不在又全能的党,他在自己所能做的范围内,保护了异见人士摆脱极权体制的惩罚,而魏斯曼自己也摆脱了"自我招致"或"他人招致"的不成熟,决意去承担"成熟" 的责任,那就是他为什么听到"柏林墙"倒塌后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以及在德国统一后继续从事一项低微工作的缘故。一本献给他的书或许最能象征着对其决心运用理智的最高奖励。
《浪潮》 2008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豆瓣评分]:8.7
[主演]: 尤尔根·沃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 马克思·雷迈特 / 詹妮弗·乌尔里希 /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
评语:从小学到高中的每节课前的“问候语”;从上课时端正的坐姿到举手起立发言,我们都有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我们也已经准备了一套术语去定义行为失范者,“不遵守纪律的”、“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荣誉”等等,这些人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都是“坏学生”,“坏”就要受到惩罚。
种种熟悉的场景让我们觉得《浪潮》中的老师和学生的所作所为是“正常的”而且“合情合理”,这根本不是一部虚构的德国电影,而是我们当下的生活。
当学校成为一种微型独裁组织的土壤,其培育出“祖国未来的花朵”必定是一帮表情木纳,渴望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顺民。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已经想象不到除了服从、除了过集体生活,个人还能按什么样子来生活。没有人哪天会站出来告诉我们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试验而已”、“你们没有领袖”、“你们需要自行决定自己的事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有媒体就对于德国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举着自己的国旗,也能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舒畅自己的“爱国热情”了,但没有人能够清楚“民族主义”何时会滑向“极端”,正如《浪潮》作为一场课堂实验滑向失控那样简单。
《浪潮》 Die Welle《朗读者》的原著Der Vorleser更值得一读《朗读者》 2008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豆瓣评分]:8.5
[主演]: 凯特·温丝莱特 / 拉尔夫·费因斯 / 大卫·克劳斯 / 詹妮特·海因 / 苏珊娜·罗莎 /
评语:《朗读者》是根据德国原著改编的美国电影,汉娜作为一个文盲,即可看作是一个无法通过独立运用思考能力而只是乐于或惯于服从于组织、上级命令行事的人,经过米夏的引导开始识字而逐渐鼓 起勇气去运用理智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不就是康德对启蒙所下那个经典定义: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 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汉娜最终选择了自杀,很像开完花就会枯死的竹,理智的决心与勇气这是她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