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奏折

来源:二三娱乐

咸丰初年,皇帝下召求谏。年轻的曾国藩,眼见国家纷乱的局面,万马齐喑的官场,挺身谏言。这样著名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便置放在皇帝手上。

这份奏折带给曾国藩的并不是皇帝的重视,而是愤怒的斥责,虽然这份奏折没有达到曾国藩想要的效果,但是不能否认,这份著名的奏折,已经被历史所铭记,一个叫曾国藩的湖南人,希望用他一片赤诚的文字改变世界,可惜最后不成功。

而同样,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名的奏折,这些奏折汇集着智慧、忠诚、无奈、愧疚,奏折的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改变天下。

救国救己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这个楚国上蔡的小公务员,凭借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在秦宫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中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他心中,智慧是可怕的,可以帮助自己,又可以毁灭自己,于是他建议将代表智慧的书籍烧掉,来保卫他的皇帝陛下。虽然这愚蠢的行为被后世记住,但他的智慧也在帮助了大秦帝国的同时挽救了自己一次。那就是他的《谏逐客书》。

整件事的背景呢,是因为韩国的间谍被秦国发现,于是秦王打算将所有秦国的客卿(包括李斯)赶离秦国。

摘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毛主席称赞为:西汉第一雄文

《治安策》的作者是贾谊,对!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贾谊。贾太傅可谓年少成名的典型,天才儿童的一生往往伴随着周围的嫉妒和排挤,而智商高情商低的天才之殇也在贾太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贾谊的文章我们的记忆可能还是停留在中学时语文里的《过秦论》里“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而真正可御宇内的是贾谊的才华,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由班固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摘录: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治安策》是贾谊系统地阐 述自己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他在文中驳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个 方面指陈社会现时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的远见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文章起首开门见山,振聋发聩,在痛斥那些粉饰太平、阿谀奉承的小人的同时,极言当前的危险。指出眼前的安宁,犹如睡于干柴之上,至于柴下的火种,却视而不见,然而一旦酿成大火,悔之晚矣。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摘录: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这是苏东坡的话。《出师表》的语句情真意切,用语真诚而恰当, 诸葛亮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脑袋.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情词十分恳切.

主圣则臣直的经典

唐朝在经历过艰难的初创期后,开始迎来了繁荣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也从勤俭之君开始变得铺张浪费起来,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应该是曾国藩最嫉妒的大臣了,同样是上奏皇上,指出皇帝的不足,一个得到重用被树立成满朝文武的榜样,一个则被皇上冷言讽刺,成为当时的笑柄。一句“主圣则臣直”让李世民成为“唐宗宋祖”,而咸丰永远只是个心胸狭窄的小孩子。

摘录: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