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熊飞罐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故事为世人所知,但是林徽因的父亲曾与徐志摩互相写过情书,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晓了。
这事听起来奇怪,不过却是真实发生过的。在两人的通信中,徐志摩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林长民则是男性角色。当然,这绝对不是两人有什么基情,那是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
林长民与林徽因徐志摩是一位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不必多做介绍,那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干什么的呢?
林长民不仅有个著名的女儿,他的家族及他自己也非寻常之辈。林长民的父亲林孝恂是康有为的同科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外放为地方官。林长民有个堂弟叫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他写的《与妻书》。
林觉民林长民本人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就读,回国后曾参与反对张勋复辟,在段祺瑞政府中当过司法总长。不过,司法总长只当了3个月。1917年,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军阀张镇芳为逃避治罪,以巨款贿赂林长民,希望能得到特赦。林长民断然拒绝,并由此拒绝一切说客,摘下乌纱,挂冠扬长而去。事后,林长民还制了一枚闲章“三月司寇”。
五四运动还与林长民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林长民是此次运动的点火者。当时林长民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他主张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总理却密电命令首席代表陆徵祥签约。林长民得知此消息后,于1919年5月2日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文中称“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并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他最先对公众披露日本与英法密约把德国在中国山东一切权益直接由日本继承的消息,这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最终发生。
了解了出场人物的不凡经历,便可以回过头来讲情书的事了。
徐志摩林长民与徐志摩1920年相识于英国。当时,林长民是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往欧洲考察,他离开中国时就带上了长女林徽因。而徐志摩是因为想师从罗素,才从美国来到英国,但此时罗素并不在英国。后经林长民引荐,徐志摩认识了狄更斯,由狄更斯介绍在剑桥大学读书。
在英国,徐志摩认识林长民后,很快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徐志摩称林长民有“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徐志摩写道,林长民的谈吐“满缀警句与谐趣”,对人生有着“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他“豪爽、倜傥又幽默”,平生“最厌恶的是虚伪、矫情和顽老”……总之,在恋上16岁的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先是为其老爹心折。
徐志摩与林长民互为知己之后,两人便玩过一阵互通“情书”的游戏。当时徐志摩在剑桥读书,林长民经常外出,两人便决定互相通信。通信时,徐志摩扮为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有妇之夫。双方假设有私情,在这样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
林长民于1925年去世,他是死于乱军之中的。当时郭松龄反张作霖,托人邀林长民出山。林长民为报知遇之恩,随郭乘车出京,结果途中遇张作霖部下袭击。下车躲闪时被流弹击中,死时年仅49岁。
林长民死后,徐志摩发表过他与林长民的这批“情书”中的一封,题目就是《一封情书》。这封“情书”是林长民写的,信中开始写道:“前书计达。未及旬日,乃有不欲相告,而又不忍不使吾仲昭一闻之讯。虽此事关吾生死,吾今无恙。昭读此万勿忧惶,忧惶重吾痛,昭为吾忍之。”后面是他编的一个自己被士兵抓住的故事。文中“仲昭”是徐志摩扮演的角色,而林长民在信中的署名是“苣冬”。
徐志摩于上世纪20年代末还写过一篇小说《春痕》,小说的主人公叫“逸”。据徐志摩自己说,这个“逸”就是以林长民为人特原型的。
两位大男人互通情书的故事大体如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现在的某位高官或者商界巨子与一位作家玩这种文字游戏,这是有可能的吗?恐怕太不可思议了吧?相比之下,民国人物思维之活跃、举动之出格,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