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谈电影《芙蓉镇》对小说的改编

来源:二三娱乐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 讲的是“芙蓉姐子”胡玉音在上世纪六七年代的悲欢遭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变迁。


故事梗概:有“豆腐西施”美誉的胡玉音与丈夫黎桂桂在芙蓉镇以卖米豆腐为生,因为年轻貌美再加上热情大方,她家的生意非常兴旺。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对此颇为嫉妒。

“四清”运动中她成为工作组组长,把胡玉音打为新富农,逼死了她的丈夫黎桂桂。胡玉音青梅竹马的镇党支书黎满庚和卖给胡玉音碎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都被撤职。

在文革时期,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癫子”秦书田一起扫街劳动,在苦难的生活中相依为命并产生了爱情。但被李国香和镇上的二流子王秋赦破坏,秦书田被判入狱。小说最后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尾,谷燕山、黎满庚恢复工作,秦书田成了县文化馆馆长。


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之后,从主题、人物、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变动。

首先从主题上来说,小说批判了借运动牟取私利的无耻行径,对于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在政治压迫中顽强生长的韧劲给与肯定,强调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剧。

而电影弱化了悲剧色彩,人性的扭曲被弱化,善良被放大,强化了胡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情线,甚至在影片的许多地方都有着浓重的荒诞色彩,给人一种哀而不怒、怒而不伤的感觉。

这一点和《活着》的改编非常相似,结尾也是小团圆,留下了满满的温情色彩,似乎过往的悲痛和哀伤愤怒都可以一笔勾销。而在小说中,人物身上的压抑、沉痛感是非常强烈的。


再者从主要人物来看,秦书田这个人物的刻画在电影中是非常深刻而形象的。

在小说中,他被打成五类分子之后丧失抗争和反思的自觉,常靠打击“同类”来维持自尊心。而电影中,秦书田会照看五类分子的孙子,人是善良的,甚至在许多场合上是玩世不恭的,戏谑中又带点反抗。

比如在小说中李国香批判镇上的标语是谁写的时,秦书田的反应是畏缩的。

秦书田,你讲讲,这些光荣任务,都是谁派给你的?”

秦癫子缩着颈脖,看了台下的黎满庚支书一眼:“是是大队、大队……”

“结结巴巴,心里有鬼,算了!”李国香挥了挥手,适可而止地制止住了秦书田。

而在电影中,这场戏颇为精彩。

李国香:秦书田,你讲,这些光荣任务,都是谁派给你的?

秦书田:光荣任务?光荣任务? (假意迷惑)台下人哄笑

王秋赦:秦癫子,老实交待!

秦书田:这...是...哦,是上级,上级。 (嬉笑着指了指天空)

李国香:(没得到满意回答,给自己找台阶)结结巴巴,心里有鬼!下去!

就这一微小的改编,也让人物和情节的趣味性增色不少,姜文在这一段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在插科打诨中让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电影中的秦书田这个人物是让人能喜爱起来的,这是个人认为比较成功的改编。

李国香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在原著中,从出场开始,她就是一个权迷心窍, 利欲熏心,以搞运动出名,在阶级斗争的政治波涛中玩弄权术,整垮了一群人,踩着别人肩膀网上爬的女人。

她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大反派,人性的“恶”这一面被彻底的激发出来。

而在电影中李国香是直接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出现的,她是一个满嘴政治语言,思想僵化的人,似乎她犯下的所有错误都只是时代造成的,并没有把这个人物本身性格中的缺失表现出来。

而王秋赦,在电影的改编中人物形象改编不大,但故事情节删去了很多。比如李国香来到芙蓉镇时,王秋赦迎接她并带其到自己家。

李国香看到破败的房屋非常感叹,说运动不够彻底,雇农竟然还过着这样的生活但电影中并没有交待王秋赦为什么过的是这样的生活。这一点如果看了小说,讽刺感会更为强烈。

小说中,王秋赦作为雇农,他在土改后分到了胜利果实,但他不愿意干活,人又懒,所以家产很快又败光了,作为一个投机取巧的流氓无产者,他时刻盼望着运动来临,所以才在最后文革结束后,疯掉了,敲着破锣说“运动啦”。


另外一个大量删减的情节是李国香和黎满庚、谷燕山的个人恩怨。李国香先是和黎满庚有过相亲,后面来到芙蓉镇,看上了单身的老干部谷燕山。

这些情节因为对主线影响不大,删除后反而更为凸出主角的情感。

还有一个情节改动较大的地方是结尾。原著中秦书田最后平反,成为县文化馆的副馆长,但在电影中,秦书田回家继续和妻子胡玉音重新开了一间米豆腐的摊子。

这个情节的改编个人认为不如原著,因为在小说中秦书田本身就是一个下乡收集民歌的歌舞团的编导,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内心对于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相当热爱的,难道经历了大风大浪,反而就求一份安稳生活么?个人认为也许未必。

在电影中,有两处让人印象颇深的场景。

一个是秦书田和胡玉音扫街时,为了增添乐趣,秦书田教胡玉音跳着华尔兹扫地。这一处在电影中呈现的非常美,在早晨阳光还未升起时,两人踏着青石板上的露水翩翩起舞,在那样一个黑暗的人性扭曲的时代,却仍保持着这样纯真的美好,非常难得。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中在刻画秦书田和胡玉音两人的情感线时,转变的很自然。在小说中,这一块其实是描述较少的。

胡玉音结婚时被秦书田拎着一帮人唱伤感的喜歌堂,她内心是讨厌秦书田的,认为触了霉头。但为什么最后和秦书田在一起,小说里并没有交代清楚。而电影里通过一次发烧、一些感动的关怀等画面,把胡玉音内心复杂的情感刻画出来。这也是一处较好的改编。

在电影的改编中,一些台词也非常出彩。

比如:

“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鬼。”

一个五类分子生病,让孩子来代替开会时,电影里是黎满庚的妻子五爪辣说,“咳,造孽呀。阶级斗争,看样子,哼,起码要搞三代了。”

还有最后王秋赦敲着破锣满大街喊“运动咯”时,姜文饰演的秦书田意味深长的说,“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个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