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略力 战略上偷懒行动上很惨.
我们到底为什么每年年初都要做年目标(年度战略)?其实是为了找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事,让自己更高概率地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眼前的事情,却忽略了长远的规划,这样只能看到满地荆棘,就像下图中,同样的景色,不同的视角,收获完全不一样。
制定战略其实就是在选择要哪些,不要哪些,而选择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努力。任正非说,我们要更加重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想>做,战略>战术。思考不努力,行动就必然掉入低水平的勤奋,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但是,战略制定了以后,怎么去优化执行呢?
猫叔告诉你,分三步走就行了:
先梳理自己的想法;
——如果自己都不制定战略,想直接让别人帮你定,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且不经思考就去提问只能获得知晓感,没有实际用处。
再去找那些你认为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聊,让想法碰撞出火花;
——自己直接制定的战略,很有可能只是在自嗨。牛人的维度往往比你高得多,他们随便指点几句就能够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就像那句话所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最后留下好想法并优化,去掉傻想法,再吸收一些新的好想法。
——和MVP(最小产品)策略一样,先完成自己的战略,再在牛人指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修改、迭代,最终制定出更加完美的战略。
当然,这个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年度战略,季度、月度、乃至每周、每件事,你都可以这样做。
不过,在具体项目的战略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完美主义”的困境:好像永远都没法做出一份完美的方案,然后干脆裹足不前,想着等完美了再去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应对这个困境的办法很简单,送你三个字:干丫的!发现自己内心畏难的情绪后,先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然后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通过不断行动来调整自己。做成长型心智的人,先完成,再完美。
战略力的核心关键:战略是未来你相信什么,你要朝着哪里去。有了方向,才有行动。
02
吃饭力
请客,更是请教。
一个问题:
我们每天都吃三顿饭,一年至少要吃1000顿饭。如果我们拿出其中的五分之一去请那些优秀的人吃饭,并且和他们交流、探讨、请教,和他们搞好关系,积累起来的效果该有多棒?
吃饭是很私密的行为,可以有效地促使人们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想让吃饭更有收获,就不能把请客只当成吃吃饭搞好关系,而更应该把这顿饭变成一顿思想盛宴,去请那些请自己认为在某些方面很厉害的人吃饭,向他们请教,一同进行问题的探讨。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里面写过获取人脉价值的方法:分享资源与能力。重要的不是谁认识你,而是谁愿意帮助你。单纯地加高手好友、联络高手并没有用,想想看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也有那种见面交换个微信名片,结果只是点点赞的泛泛之交?想必你也不会主动和他分享你的资源和能力吧?
想要把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就必须花专门的时间和他们沟通。就像猫叔做的,找对你重要的、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然后真诚地进行沟通。
想要迅速地拉进和高手的关系也是有窍门的。如果你愿意,可以适度地和别人分享一些小秘密,这样可以快速建立信任。更关键的是,想要别人和你分享,你必须先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给予者》书中写到,作为一个给予者,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
1.我怎样才能帮到你?——积极主动,用给予者的心态去行动。
2.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主动寻求建议和帮人,在认可别人价值的时候也给自己带来新的可能。
3.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当去咨询谁?——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背书会降低你的沟通成本。
讲到这里,再回头看看猫叔做的:努力赚钱,请牛人吃饭,利用吃饭增进感情、做好交流,并积极地进行思想碰撞,把普普通通的吃饭变为思想盛宴,超高效率地利用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有没有觉得实在妙极?
这样,我们会积累越来越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也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有了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这就是一个循环正反馈,时间越久,积淀越醇。
03
重复力
好书至少读十遍
2017年,有很多人疯狂刷读书的数量,一年读200本书,甚至每天读一本书。看起来非常酷炫,但是当你问他到底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竟然说不出十点以上的收获。这是在“果上努力”的典型例子。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获得认知维度的提升、追求趋近本质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少得多和为了获得“一年两百本书”的结果,这两种目的带来的收益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知道,单纯地读书,只能获得知晓感,即当你看到相关内容时会觉得“啊,这个我好熟悉”,却没有实际的作用。只有把书的内容仔细啃透,然后自己去思考、去践行,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那么,具体该怎么读呢?
猫叔推荐的方法是:好书至少读10遍,而且是密集地重复读,最好是一遍读完马上就再读一遍,这样不容易遗忘。
读10遍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核心要点是你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内化成自己的想法,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读得再多也没用。
再结合猫叔的slogan:见识·行动·改变,我觉得重复力的真谛应该是打造这样的循环:重复阅读——内化思想——改变行为——新的成果。
光读书没用,光写笔记也没用,最好能在反复读书后尝试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在这样的刺激下,你会对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进而带动自己的行为改变,收获成果。
猫叔2018年准备打造的读书营,本质就是这样,拉一群高能的人在一起,花21天反复认真读一本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用的、难度适中的书,至少读10遍,并且在21天结束后进行分享,让你吃透书本内容,并分享给别人让大家都受益。详情请见:剽悍读书营(第一期)的招募已经开始了。
正如BetterMe大本营的slogan: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如果你想锻炼重复力,不妨来猫叔的读书营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
猫叔简明扼要的Slogan,扫码可以关注哦
不要忘记,读书只是手段,竞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塑造才是关键。
04
抗扰力
排除干扰,一身轻松。
这是一个每天都涌来海量信息,而且所有的东西都在拼命地利用人性的特点抢夺你的注意力的时代。
人们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无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事物刺激,产生无意识的应激响应,他的时间、和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比如微信跳了条信息,聊上半天,微博刷刷,看完这个看那个,不小心又跑去看了个视频,一天下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
另外一种恰好相反,可以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有的是完整的时间和知识,生活井然有序。
你猜猜,这两种人在一起竞争,谁会赢?如果你不能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就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溺水者。
因为,维持注意力需要精力,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分散得少倒还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导致失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明明已经很晚了,觉得该去睡觉了,却总是忍不住刷刷手机,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就是不去睡,最后硬生生拖延了几个小时才睡觉。
这其实就是因为晚上精力不足,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下降了,你明明知道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睡觉上,却没有办法集中,被身边的各种东西分散开(电视,手机)。越是不去睡,就越睡不着。而且,可怕的是,你会很容易养成这个习惯,陷入这个恶性循环:晚睡-精力不足-无法控制注意力-更晚睡。
那么,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呢?
猫叔给出了三点建议:
1.关掉朋友圈和消息提醒,重要和紧急的事请别人打电话。不要让微信朋友圈和消息提醒占据你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
2.如果你觉得哪些事会让你状态不佳,会影响你的状态,就不要去做;
3.给自己的时间定价,时间就是生命,要把它浪费在美好的人或者事物上,不要乱花。
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人生打理得悠然有序吧。
05
复盘力
复盘,才能翻盘。
后面的几天,就要到2019了。回顾你2018,你会不会有一种时间过得太快,自己明明还什么都没做,怎么就又过去了一年的感觉?
如果有,证明你没有复盘的习惯。如果坚持每天复盘反思,隔段时间再进行大复盘,就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每年年底我们都要写年终总结、制定新年目标?
因为用站在整个人生终点的长远眼光来看,我们需要把握好主动干预中长期规划的关键节点,以确保自己的中长期规划能够持续推进。想想看,如果你做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大项目,却从来不在中间查看进度、调整策略,只是一味埋头猛干,那该有多可怕?
我们在第一点里说战略力很重要,可是战略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情况是会变化的。很多人在遇到外部变化和自己预期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产生情绪反扑,觉得计划不如变化快,还是不做计划拉倒,直接撂挑子。
但是,如果我们主动进行干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中长期计划跨度很大,每年我们都可以挑一个节点(比如年终)进行复盘。把所有的事情暂停,然后回顾过往的决策原则和逻辑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并且它们是否能在当下和未来继续使用,判断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是否能匹配。长此以往,成长速度将飞起来,你会感受到积累带来的巨大力量。
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制定年总结和年目标,还需要分解成季度、月、周乃至每天。猫叔建议,我们可以每天都花10-15分钟复盘自己当天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怕过得很糟糕,也要知道为什么糟糕,有哪里可以改进,从而从过去的一天里面学到东西。
每个阶段目标的定位和考虑的问题
除了自己做周、月、季度的回顾和目标外,猫叔还推荐一个选择:联机学习。你可以找一群积极上进的优秀的人,组一个专门的群,定期约在一起各自分享经验和教训,这样能学到很多东西。
而且,你还可以在里面分享自己每周、每月制定的目标,让大家成为你的监督者,这样也会更有动力去完成。
越是做得不好,越要复盘,毕竟我们要做的是成长型心智的人,复盘,才能翻盘。
共勉。
-- 正文END 下面的碎碎念不要错过 --
…………?
001 知道的只是知晓感,能用起来才是自己的东西,听猫叔分享很爽,可是写这篇文章费了我老鼻子劲了。如果你也觉得内容很棒,推荐关注他的公众号:剽悍一只猫(微信号:piaohan2015)和剽悍晨读(微信号:piaohanchendu)。――――摘抄自,作者曾雨悦整理,微信公众号(曾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