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湘西苗家妹子,是“混血”,混苗族和土家族。出生在吉首市边上的一个村里,可能这个地名你们不熟知,但若我说靠近凤凰古城,想必大家应该都会有印象。说起湘西,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我们的湘菜。湘菜在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但我今天只想给大家介绍——走地胡椒乌鸡,虽然乌鸡不算是特色,但却饱含了我童年对美食的记忆。
我家鸡的守护神“喵喵”我家乡下有两套木屋,半山那套因为年久失修,父母年长后就一直住在山脚下的吊脚楼里。父母不忍老房空置,故而饲养一堆家禽。鸡当然是众多家禽中发展最庞大的一族。已经记不清这是我家第几代土鸡了。鸡生蛋蛋成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繁衍生息。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子送礼总少不了它,可谓是功臣!一般乡下地盘子大,所有的鸡都是散养,会飞的走地鸡,肉非常的紧实。同时因父母常年饲养都是喂食自家的稻谷和玉米粒。
正在冥想打坐的鸡它们偶尔去地里啄食土里的蚯蚓和草地的蚂蚱,补充蛋白,增加皮肤弹性。预防肌肉流失。累了就惬意的坐在栅栏上呼吸着大山里的清新空气,时而打坐,时而练瑜伽。很是舒心。所以我家的鸡,心态良好。肯定没有忧郁症!
会散步的湘西鸡,一定很美味!家下面的稻田是别人家的,刚刚插秧完毕之后,鸡还是可以在田间自由散步,但到谷穗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把鸡圈起来了,因为会偷吃别人家田里的谷子。那时候,被圈起来的鸡总会瘦个1斤多。父母很是心疼,毕竟吃进去的都是粮食,故而,这段日子我们处理鸡的方式就是把它做成美食。虽然很残忍,我从未见过老死的鸡,这就是家禽的命运。
父亲为我捉鸡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很是穷苦,父母也养的鸡也总舍不得吃,吃鸡蛋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家庭条件好后,父母最开心的莫过于,想吃的时候就能吃上一口肉。他们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经过的苦,我们无法体会。但至少他们现在是满足的。
母亲在小河里杀鸡洗菜每次父亲捉好鸡,就交由母亲处理,分工合作非常明确。母亲总会先烧开一壶水,然后磨好刀。把鸡敲晕后用开水烫过,去毛。最后拿折一包盐,一个盆,端着鸡去吊脚楼下的河里破内脏。虽然步骤繁琐,但过程总会让人愉悦。所以大家从不嫌麻烦。
我若在家,此时肯定把锅里滚上菜籽油,等冒烟,开始倒入母亲切好的鸡肉翻炒。锅里发出滋滋滋的响声,就像乐章一般,谱的非常动听。等鸡肉炒黄,有香味溢出,撒上盐,倒上没过鸡肉的水,便盖上盖子慢熬半个小时。家里用的是柴火,所以火候容易自己把控,做出来的鸡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肉也容易与骨头分离。等出锅的时候撒上胡椒粉即可。
盛出,鸡汤泛白,不需要其他的作料,胡椒已经足够提味。一道胡椒走地乌鸡完成。此时母亲会如同我儿时一样把大的鸡腿夹给我,然后她自己嚼着鸡爪。一道扑通的鸡肉,但因为亲情更增添了一份美味。也许我不是喜欢吃鸡,而是喜欢回家的滋味。
母亲烧好的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