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无能到有能.2

来源:二三娱乐

从无意识无能到有意识无能的变化,往往是通过比较来产生的。新世界在我们眼前打开了大门,每当我们看到某个新技能或者意识到了自己存在某些不足,就已经迈过了一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门槛。但是这道大门可能会通往两个完全不同的房间,其中一个是抱怨,而另一个更有意义一点——改变。

抱怨很糟糕。它不仅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导致情绪甚至是心态变化。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对某件事无能为力,或者认为自己在某项技能上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不相配时(人们往往会期待惊人的低成本高回报,虽然很不理性),可能会导致抱怨。但是抱怨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抱怨是常见的生活方式,往往来源于自小生活的环境。我们都见过许多怨气冲天的人,抱怨一切都不如意,只空想着某天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只需要略微想一下就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全不合理;但是人们往往连稍微想一下都不肯——因为这已经成了习惯,成了“无意识有能”的能力。

当人们停止抱怨并开始尝试接受或改变时,应该说就进入了“有意识有能”的阶段。如果这样说的话,看起来“有意识无能”阶段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并非如此。有意识无能阶段的价值在于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从而带来心态和观念上的改变。只有当心态和观念改变了,才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心在事先,一贯如此。

有意识无能的阶段是为了真正的改变做准备——内部的准备和外部的准备都包括在内。在改变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从心态上打破过去的习惯并对即将来临的新习惯做好准备,而这往往需要经历巨大的打击。人们在切除肺部肿瘤后往往更容易戒烟,在一次重要考试失败后往往才会真正努力学习,这类的例子我们都能举出一些。我觉得“痛改前非”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真的疼了,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

然而,出于本能,我们往往会希望尽可能快地完成这种准备。心理上的准备可能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是改变并不仅仅需要改变心态就够,方法、策略与计划也十分重要。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顺利地读过改变阶段,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却是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方面;我们可能会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会认为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自己和世界。

问题是,无论是自己还是世界都是客观存在,并不会仅仅因为保持某种观念就可以带来物理上的变化。求快是这一阶段最常见的误区,也往往是改变失败的原因。“我想”不等于“我做”,而“我做”也不等于“我能做”。在找到有效方法,制定可行计划之前,盲目尝试改变,并不会把我们带入美丽新世界。

《中庸》中说“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应该是在有意识无能阶段做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困难程度在四个阶段中最高。在这时,我们一边受着内心想要改变的欲望煎熬,一方面还得耐下性子来学习、比较、筛选、验证,直到找到通往“有意识有能”的最佳路线,的确很难。

但是,一旦迈过这一阶段,就会看见真正美丽的风景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