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灵魂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富有

来源:二三娱乐
灵魂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富有

读《五柳先生传》,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前者认为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后者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虽然穷困潦倒,家境贫寒,但是读书、饮酒、写文章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快乐,常常让他忘怀得失,怡然自乐。换作常人,一般都是“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

有一种人,穷的是物质生活,富的是精神世界。陶渊明是富有的,富的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贫贱不能移”的安宁的灵魂。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第一首。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写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在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腐败的官场风气让他最终选择归隐,躬耕田园。

从这首诗里我读到,陶渊明守拙归园田后所拥有的,实在是让人羡慕:

首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有八九间。按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算得上奔小康了。

其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梨树罗列在堂前,环境优美、清幽、宁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有村落,炊烟飘荡,鸡鸣狗吠相闻。有烟火人间的温暖,有温暖处就有温情。

第三,最奢侈的是“有余闲”“返自然”,这是忙碌的现代人最为渴望和向往的事情。过慢生活,不向外求,与自然山水万物为伍 ,陶醉其中。

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轻松惬意,使诗人的心情如释重负。

但这毕竟也是外在环境使然,一个人要真正得到幸福感,还得自身内心的真正宁静和释然。要不然,到哪里都是牢笼。

一生都在寻求通往内在自我之路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幸福》一诗写道:

向着目标忙忙碌碌的期间,

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安宁。

只有当你放弃一切欲望,

再也不知道目标和追求,

不再以幸福之名称呼幸福,

那时,万物的洪流就不再

冲到你心头,

你的灵魂就安静下来。

因而,灵魂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幸福和富有。

我们这些整天奔波劳碌的现代人需要偶尔慢下脚步来,让自己的灵魂暂得安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