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凌宗伟:教学伦理,提醒我们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

来源:二三娱乐

这是为《中国教育报》写的一篇书评,发表时有改动。这是原文。

凌宗伟:教学伦理,提醒我们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

在中小学教师中提起“伦理”一词,恐怕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然而正因为头大,才是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因为不知道,我们往往才会将那些有违教育伦理的事看着正常的事。

记得有一回在一微信群里我公开批评了一位名师有违教育伦理的事情,那位教师很是愤怒,没隔几天就在群里贴出了他的一些同情者与他私聊时对我及参与讨论的几位老师人身攻击的污言秽语以证明他的正确,我等的无聊加无耻。于是,我就此事在群里又质询了一下这样的教师师德何在?结果,群里一位教育官员居然做了这样的回应:他们骂人属于私德,与师德无关。也许他们读一读华东师大出版社今年出版的肯尼斯•A•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的《教学伦理(第五版)》或许,就会明白“伦理不但是私人题材,也是公共题材”,就不会有如此言行了。

作者认为“教师有一种特殊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看到并分享伦理思考潜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样我们大家就可以一起过道德上负责的生活。”伦理学的意义在于人的德性的养成、帮助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网络,在人与人的关联中最大成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智能,使每个人的人生更为丰满,更具活力。读一读《教学伦理》或许会明白学校与教师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哪些问题上必须发声,如何发声。尤其是在师生生命消逝的时候就有可能多一点悲悯与反思,而不至于那么冷漠与理直气壮。至少它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慎言慎行,因为不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任何时候的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范本。埃德加•莫兰说:“个人道德意识将个体——社会——种属联系起来”,“所有对伦理的关注都应当看到,道德行为是一种连接的个体行为:与他人连接,与社区连接,与社会连接,直到与人类种属连接。”可见教师必须意识到“伦理不但是私人题材,也是公共题材”,决不能将私德与公共道德截然分开,而在学生前一套,在学生后又一套。

当我们读过《教学伦理》,再回看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身上所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会发现大多是因其伦理缺失,或伦理意识不强的原因所致。譬如,有位教师曾在一群里晒了这样的文字:“我朋友圈有位A老师要评特级教师,请我帮他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因为他还差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以他的实力,请他来讲一次学,给他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并不难。我点开他的朋友圈一看,我写的数百篇文章他一篇都没有转发,于是打消了帮助他的念头……”这位老师的观点是:“先主动去帮助別人,自己在需要别人帮助时一点不难……付出要先于回报。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粗一看他这结论似乎不无道理,但从伦理准则的视角看,这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

《教学伦理》的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是有义务为我们自身做出选择的道德主体;也因为对于一个在道德上有义务做出负责任选择的人而言,蛮横的去干涉他的自由,在道德上是无理的。”你不请他来做讲座,不给他机会让他得到一纸证明是你的道德选择,但这选择的理由是他没转发你的一篇文章,那就是无理的。须知,“我们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选择行事,没有人可以说三道四和指手画脚。这种观点常常用来说明那些断言某事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人,事实上是在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当然我在这里谈这件事更不是为了指责他这一选择的自由。而是觉得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审视我们平时挂在嘴上的宽容与豁达究竟是真还是假。事实上,以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尤其是学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本书的特色在“举案说法”,启发思考,而又不做结论。诚如作者所言:“道德行为,要求人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办不到的”,“探讨教学中发生的一些极其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德两难问题,也许都可以通过道德反思加以解决”,解决伦理争议的诀窍是“在道德感与道德理论之间寻得某种反思均衡点。”关键是我们必须站在教育的宗旨与价值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论与行为,才有可能过上道德上负责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