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学母校——回忆感情最真挚的年代
背后国文
还记得十二三岁时我们背着黄书包,穿着长统胶鞋,跋涉在泥泞的路上去上学的情景?还记得二分钱的青菜汤是那样的美味?还记得缴米时斗智斗勇的表现?还记得那位扎着马尾的小姑娘在校园一蹦一跳的样子?还记得……
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多太多了,和儿时的无忧无虑一样,少年的光阴也是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那时的天空很高、很蓝,那时的水很清、很甜,那时的我们很羞涩但很阳光,心里干净得像金秋的蓝天。
学校坐落在乡政府的南边,东南圩埂围着,西边是一个机械厂。一进学校大门,左右两边是一排低矮的教师校舍,办公睡觉都在里面了。校舍前面就是一块大操场,操场的西边是食堂。再往前走,是一个水塘,水塘的两边是一排排教室,黄砖青瓦,清洁而整齐。学校不大,但有初高中部。六年的光阴,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里面度过。
我们开始接触英语、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等,有自己喜欢的课,也有非常讨厌的课。这样,有喜欢的老师,也有不喜欢的老师。说也怪,喜欢的课相对成绩好一点,不喜欢的课,成绩就差强人意了。那时有排名、有三好学生,但同学们好像都不那么看重,当然也没有现在学生的刻苦。在有考试的约束下,我们一点一点学习知识。考试一完,快乐的暑假,热闹的寒假就来了。我们在一个个寒暑假的交替中一天天长大,一年一年升上新的年级。
上学好像是一种习惯,没有愿意,也没有不愿意。像爸爸妈妈们一样,清早他们荷着锄头出发,我们背着书包上路。书包很轻,文具盒很简单,晚上没有晚自习,作业也很少,所以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游戏玩乐。只是高考,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有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大家才稍稍警惕了些。然而,那么低的升学率还是让大多数人从农村又回归农村。只有少数的几个天之骄子,得以上天的眷顾,从此改变了人生。当然他们为成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们是无从知道的。
高中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去外地求学了,留下来的大多数走上了各自的人生。物转星移,世事沧桑,我们每天奔波生活,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突然发现,每天厮守在一起的几个兄弟竟都是中学的同学,喝酒在一起,赌博在一起,唱歌在一起,互相调侃,相互嘲弄,打不散,骂不断,像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今天哪个结婚,哪个生孩子,哪个考大学,哪个当爷爷奶奶,哪个长辈过世,同学一呼百应,全都来了。虽然常有争执,常有面红耳赤的时候,但过不了多久,大家又融洽地聚在一起了,鲜有龃龌。我们自己也发现,同学关系是最纯净、最无功利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关系就犹如《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几个同学周四又聚在一起吃饭,席间,有同学说周末有初中同学从南京回母校打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组织者在微信上一说,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蔓延开来,不仅初中同学,高中同学也开始响应了,更有南京的几位同学也答应赶来赴约。在母校所在地的镇政府工作的同学组织了这次接待,我们正好借此机会重新回到母校来看一看。
母校已搬迁新的地址,在现在镇政府的北面了,老校址离这也不远,一条南北向柏油路把它们连在一起。新的学校干净整洁,规划条理清楚。我们从一个个新的教学楼,新的办公楼,新的操场,新的食堂走过,好像我又成了一名学生。虽然今天周末,人很少,学校空荡荡的,却依稀看到了我们过去来来往往的身影,仿佛听到了当年我们嬉戏打闹的笑声。驻立校园,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心底微起涟漪。过去的,那曾经的,那遥不可及的美好,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吗?我们行走人生路上,慢慢培养和提升的德行修养,让我们接纳更多的事,容纳更多的人,但我们始终忘不掉那种同学关系的美好,那种藕断丝连的情感。
“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如今社会浮躁,人与人相处也浮躁功利,时不时和一帮志同道合朋友一起,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