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洗脑术和它比,弱!爆!了!(深度好文)

来源:二三娱乐

开篇预告:本文作者陆喜梅博士的《微机无限——如何做受欢迎的营销》课程正在准备上线,整套课程单刀直入,清晰明了的帮你构建互联网营销思维,无论是自己做互联网营销,还是教别人做,再或者判断别人会不会做,这门课程都是十分受用的,在这个时代,一种思维就是一条出路,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敬请关注!

———————————我是分割线———————————

和某些莫名其妙火起来的热点一样,仪式感这个词最近也火了起来!某些熟悉的企业管理手段,例如,公司早会上唱歌、喊口号、统一服装或配饰、把管理层拉出去沙漠穿越等等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的活动,都改了个说法,叫仪式感。

你是如何看待职业生活中的仪式感的呢?先做个小调查呗:

A.   仪式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嘛,走走过场而已,没什么作用

o同意   o不同意

B.    仪式感就是故弄玄虚,是老板洗脑的一种手段

o同意   o不同意

C.    仪式感其实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换个称呼而已

o同意   o不同意

D.   仪式感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心理体验设计,和情绪启动有关

o同意   o不同意

你的选择是?欢迎留言互动哦~~~

仪式感是个什么鬼?

什么叫仪式感?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附加一种典礼的形式,形成“这是与众不同的”心理暗示。

例如,读书,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们看书的流程通常是这样:一个随意的日子、随意的地方、一把舒服的椅子、一个人、打开书、静静地在看。

神洗礼的暗示。这个就是读书的仪式感!

其实, 欧洲出现印刷术之前,民间的书很少,大家读书都是聚到一块儿大声诵读,那是个很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等到书籍大量印刷之后,读书才变成了个人行为,人们都捧着书低头看。恢复读书的仪式感,还有一个心理暗示:文化复兴!

仪式化的东东,到底有什么用?

宗教是仪式化高发地带。

说起宗教,通常让人联想到“虔诚”,而虔诚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一个人够不够虔诚,就看他烧香、磕头、上供、拜佛这套仪式做得好不好。烧香有什么用呢?绝大多数人还真说不出来。

但你会发现,全世界所有的古老宗教仪式上,都要烧一点什么。

这个仪式的背后,其实有一整套文化教义:神都是住天上的,想要敬神,就必须把好东西运到天上去,金银珠宝、鸡鸭鱼肉,都克服不了地心引力,聪明的古人想了一个办法:把好东西烧掉,烟是可以飞到天上的。所以,这些烟气就是神的口粮,如果人类不定期提供这些口粮的话,神就会挨饿,神挨饿就不会保佑你,所以要烧香!

说到这里, 明白了吧?!仪式,是个体表达信服某种精神与行为守则,标志着个体对某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人们通过仪式,其实是在向其他人宣示:“我和你们这些凡夫俗子不一样!”, 由此打造自豪感和凝聚力!

我也可以搞搞仪式感吗?

我感觉仪式感这个词火起来的原因是,有人意识到,它可以用来搞企业管理。听腻了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什么的,洗脑又让人反感,那就改叫仪式感吧。那仪式感真的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下,是仪式感的三种典型应用:

1. 仪式感可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工作的时候效率很低,不是刷朋友圈,就是经常分心走神,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职场女神”,叫胜间和代,她曾经说自己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会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从镜子放上去的那一刻起,她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状态。因为一旦她偷懒,就会从镜子中看得一目了然。所以,镜子就是仪式标志,给自己设立一个小暗示,告诉自己,我已经进入绝对工作的时间了,这样你就会更专注,更高效。

2. 仪式感可以提高顾客的粘性。

餐厅要竞争,你可能马上想到的是菜品、口感、服务等等。但那是拼功能,都太基础了,现在大家比拼的是情趣、是体验。

比如连锁面村,服务员会主动提出跟你玩“石头剪刀布”,你赢一局,减5元,连赢10局就减50元。类似的还有个叫x牛堂的餐厅,他们举行“牛掰”的主题活动,让顾客跟店员掰手腕,赢了这顿就免单,输了就付双倍的钱。

这两个品牌的高明之处,就是把“打折”进行了“仪式感设计”。直接打折的话,往往会让产品价值受损,但进行仪式感设计就不一样了。你玩游戏玩赢了,既打了折,又满足了征服欲,你还会因为好玩儿对这家店印象深刻,无形中就增加了品牌价值。

又比如涮毛肚,某品牌火锅的服务员会告诉你,毛肚要不断从锅里捞出来,七上八下,十五秒之后再吃,口感更好。你看,“七上八下”这个量化的动作,就是在制造仪式感,不仅让让吃毛肚变得有情趣,还给食客制造了一个小谈资。

3. 仪式感可以打造差异化竞争的消费体验。

宜家的出口处,都有一个1块钱冰激凌的柜台,非常受欢迎。你可能会问,宜家的冰淇淋卖得这么便宜,难道不会亏本吗?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被总结为“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宜家的购物路线就是按照“峰终定律”设计的,它有一些不好的体验,比如店员很少,顾客经常得不到帮助,顾客需要自己从货架上搬货物,还要排长队结账等。但是宜家的峰终体验是好的,它的“峰”是过程中的小惊喜,比如,便宜又好用的挂钟、好看的羊毛毯以及著名的瑞典肉丸;它的“终”就是出口处只卖1块钱的冰淇淋,这就是宜家不提高冰激淋售价的原因。在购物结束之前,吃一个美味便宜的冰激淋,人们之前的所有糟糕体验就都被抛到脑后了。

最后总结一下,要通过仪式感设计来凝聚团队、搞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组织员工唱歌跳舞喊口号那么简单,它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做”,也就是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内涵?然后,员工会从自身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要不要做”,如果这套仪式和他的价值观相冲突,员工就会认为多此一举。然后才是“怎么做”、“怎么衡量”。所以,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如果你认为有用,可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想了解我的更多观点,可以点击头像下方的订阅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