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与爱情无关,只是一句纯粹的感叹,或者说我想不到什么好的题目。只是很多很多个带着雨水的晚上并没有月亮。比起月亮,我更喜欢星星,我记得高三晚自习后我总会抬起头来看看头顶上的星星,偶尔也会和身边的柒夏感叹,看,星星好美呀。看到星星就会想到小王子。直到那一天柒夏告诉我,小王子死掉了,我记得那一天的星空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明亮。
夏目漱石的文章我只看过《心》,具体什么情节我也忘了。只是很喜欢日本小说里的那一种格调,不徐不缓,安静浅白,日本人对于一草一木的感知似乎都那么地细致入微。却没有过多繁冗的描述。让人很心静。不论是松尾芭蕉,清少纳言的俳句,还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都是如此。甚至包括久石让、坂本龙一的音乐也将这份纯粹的宁静包裹其中。只是我好像好久没有都过日本作家的东西,偶尔听一听音乐也是单读里播出的背景音。我固执地认为这这些作品只有夏天才适合去读它。他们有点像薄荷的味道。
最近倒是一直在读许先生的东西,从《单向街001》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再到《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每一次读完,总让我感到沮丧而失望。倒不是说他的内容,而是他笔下所描述的当今现状,一种压抑的、焦虑的、无时不刻不受控制的人生,和一种大国崛起背后的空洞和弊病。网络时代崛起的时代里个人可以随时发泄愤怒和不负责任的言行,但是个体的声音在官僚主义和体制面前却又显得那么得不堪一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行其是的印在小区的栏杆上,各种书籍里,拆迁的围墙上,却很少有人在意它,每个人似乎都把它当成了生活中的背景,却又视而不见。他《时代的稻草人》里每一章标题“让我们赞扬中国吧”、“富强之后”、“中国总是不朽的”,似乎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我是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总是时间混淆不清,背不清每一个事件的重大意义。后来才发现大多数的历史教材里都“扬长避短”了太多的东西。在那里面我们只能读到胜利的喜悦和激动的泪水外加对别人一种义正言辞的谴责,却很少来真正反思自己。昔日的古老文明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早就已经断裂了。
当年看着名柯说着台词“真相只有一个”,直到后来对真相产生了怀疑,仿佛正统的东西中存留的少之又少。他就像揭开了的历史溃烂的伤口。在精致的面具下可以看到所有的腐烂和空洞。今天在读一段关于苏俄的历史,也是触目惊心。曼德尔施塔姆的流放,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足以说明一切。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很像它的翻版。
所以我每次读他的东西心情都会很不好,他把这个时代太多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无法躲避这个时代,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它。在某些时刻会重新回归厌倦的状态。
整个悲伤的四月已经过去了,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形容五月,它和四月一样一周接着一周的雨水,我不知道“忙”这个字该怎样概括所有事情的状态,从未登峰到文化读书月宣传视频,从微电影到成语大会,从毕业季策划到科协现场,从团刊刊首语到文苑主持稿,不知之后还没迎来什么。但至少现在大部分事情尘埃落定。
现在觉得文字越来越难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也许很许久没有动笔有关,也许写得太多忘记了真正的内核所在。许多写出来的东西仅仅因为辞藻华美,富有文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情感方面却相当匮乏,甚至不复存在。就连日记的流水帐里很难看得出悲喜,它更像一个日程表,有的时候懒得写,跳过一天一天的空白。我记得当年马同学问我,你觉得文学的真正价值在哪里?我脱口而出,人啊。只这方面的东西越来越少,每一种文字背后似乎都承担着它应有的目的和动机。每一篇文章后面都要它明确的主题和价值。我对着一切都诚惶诚恐。另一个方面在于个人空间的丧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个人思考能力的丧失,你无法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安安静静地发呆一个下午。手机就像一个裸露在外的心脏,汹涌而来的信息随时可以打断你,将你带入下一件事情的漩涡。
直到现在这篇文章里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情感。离开高三之后,所有的悲喜都不再那么深刻,仿佛感受生活能力在逐渐下线,敏感的神经末梢正在一点点变得习以为常现在生活。而那个让我匆匆想要逃离的日子里却有着对生活最细致的情感,如同要下雨的云。
所以原谅我无法描述出那些那么美的时刻,一边做着未登峰,一边吃着烤鸭,一起剪辑微电影,一起啃着西瓜,一起讨论文化读书月视频,一起纠结来纠结去,一起办成语大会,紧张而欢快,一起去看科协的微电影,虽然最后有那么一些小小的不甘心,却还是收到了不少祝福和安慰。我都知道的,我都感受的到,只是原谅我无法表达。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最近终于可以又重新泡到图书馆里。借起书来,更喜欢旧书,封面破旧不堪,有时候会被胶带纸修补过,页脚有折痕,偶尔有些油腻,里面是随意画满的铅笔或钢笔标记。这样“人”的印记。又开始重新尝试着写些东西,这一篇也算是失败中的第一篇吧。努力着追回那些正在逝去的东西。
但愿有一天可以触及到万事万物的灵魂深处,也许那一天的月色会很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