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选择未来之路

来源:二三娱乐
如何选择未来之路

高中第一天,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生活是棵长满可能性的树。

她告诉我们,这是米兰昆德拉的名言。我发现这句名人名言只有十一个字,于是欣然抄下,逢人拿它装逼。

那时我还小,读不下昆德拉,也没明白他的话。后来,慢慢的,我认识到,所谓成长,所谓青春,是一扇五彩之门轰然打开,世界向我们敞开怀抱,无数的可能性纷至沓来。我们震颤,我们恐惧,我们更迷茫。

可能性,也意味着选择,意味着路。

无路之梦,大概是最噩梦的噩梦了。

下面作者就结合自身经历讲讲如何选择未来之路。

先找到路,再走

具体来说,我认为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存在一个误区: “适合做什么”与“可以做什么”被混淆了。

在我的词典里,适合做,是指一个人的特质,性格,思维模式,享受的工作方式等,与一个行业是否匹配。而“可以做”,则指才能方面,是否有需要的大脑。

长久以来,我们太重视才能方面的匹配,而忽略了“性格匹配”。

这样的思维模式有一些弊端,首先,什么样的“大脑”并不代表你就会享受什么样的工作,也许你有数学家的大脑,但更享受,也更适应艺术家的生活。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对那些没有显著才能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毕竟,大多数人都很平庸,没有非常擅长的地方。

一个孩子偏科,一个孩子从小钢琴拿奖,一个孩子从小会捣鼓机械,这些都是容易看到的,我们会说,他以后会当个数学家,音乐家,工程师。

而在对比下,我们这些“普通”孩子就显得一无是处。问起家长: “你家孩子会什么呀,以后学什么呀?”家长尴尬地说: “嗯嗯嗯,他喜欢动漫……”

这是特长么?这是爱好。

说难听点是缺点,是“上瘾”。可以转化为专业么?可以挣钱么?

乏善可陈,这就是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然而,这就是我们。

一定要有非常突出的才能才可以找到适合的行业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应该随便选个专业,过得随便么?

我们就不能有专属我们自己的路么?

答案是,有,但我们需要换个思路。

自然,适合,并且有相应的才能,是最好。

然而,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但更加广义的“适合”却决定你能走哪条路。

我喜欢心理学,但我并没有被公认为“善解人意”,在大家眼里我并没有什么相匹配的“才能”。

我初中时第一次听说心理学,是一个女生告诉我的,她说亲戚们认为她“善解人意”,可以去学心理学。

我听后羡慕不已。

但慢慢的,我发现,她所谓的“善解人意”,也许只是“懂事,听话”。因为她家里条件不好,她从小饱尝生活艰辛,比同龄人更能理解大人们的不容易。

而反观我,一直被包括自己的所有人认为大脑缺了些什么。智商就先不提了,情商反正是明显不够。与同龄人交流都成问题,更别说“揣摩”大人们的心思了。很小的时候,我的小小的表弟对我说: “你平时要看电视,这样才能学会怎么说话。”

心理学,不就是咨询么?咨询不就是说话么?我说话都说不利索,怎么学这个?基本的理解别人的意思都做不到,怎么深入内心?

再说那位同学,现在回忆起来,她的性格——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却并不适合心理咨询。

她的道德观念太重,同样的新闻,她看一眼嗤之以鼻: “神经病!”嘲讽有加。我却兴趣浓厚,变态不变态我不管,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他这么做时有什么感觉?新闻里说他的童年是怎样怎样的,会有关系么?

同学找她倾诉,说自己的苦恼,她指着人家鼻子大骂: “你自己的缺点你自己不改我有什么办法?!”

她是个太成功的学生,太自律,太成熟的孩子,已经没法理解我们的生活,也不愿去理解。

后来,她去学了医。

我学了心理学。

我慢慢发现“广义来讲”,自己有很多适合心理学的地方。

我不进行道德批判,总要求自己保持客观冷静,这点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素质。

对探索的热爱,总喜欢问为什么。

适应心理学的科学方法,主动维护她的科学性。

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我一直喜欢探索自己,喜欢反思,性格里的内倾让我对人的内心着迷。

我喜欢记日记,记录生活点滴,梦境,喜欢从生活小事着手,加深对自己和别人的理解。

等等等等。

在个人陈述中,我写道,自己小时候不被同学接纳,总一个人缩在墙角试图理解别人,这种持续多年的经历让我对人类,社会很感兴趣。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一个学科叫做心理学,还有一个学科叫做社会学。

我唯一崇拜的人是笛卡尔,因为他的那句“我思故我在”,还因为据说他为了得到这句话,尝试过怀疑一切。

我说,我很有批判思维,真理万岁(捂脸)。

我说,我不喜欢道德批判,希望用理性代替武断。

我说,我一直对脑科学蛮感兴趣的,我一直想做出大脑的数字化处理……(捂脸遁走)

等等等等……

这些就占去了个人陈述的大部篇幅,剩下的部分我说,我高中时组建了一个心理学学习小组……

而现实是,小组指得是,同桌两人不时玩一些伪科学心理测试,星座之类……

可以看出,个人陈述并不是“个人成就”,或“才艺展示”。本来高中生能够做到的就很有限(别给我提新闻里的天才们,那都是别人家孩子不是么?)而我们中国孩子在实践方面又很落后,如果只抓“才能”,那就真的写不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学科,一个行业,一个事业,都是有自己的生命的,她们召唤的是与其丝丝入扣的“灵魂”,不管怎样,总有一个学科可以与你的“性格”相匹配。

这里我不了解其他学科,就不再详谈其他例子。

看到一个学科的内在,看到自己的匹配或不匹配,都需要时间。而等看到时,你会感到巨大的“整合”的愉悦感,你会感到,选择她原来是我用一生换来的,你会感到安心,感到一切都是注定好了的,但这种“注定”又不会给你带来窒息感,只会让你更加坚定……

这种快感,很像精神分析。


这里的“广义”,还有一层意思在“生命中的重大事件”。

对于我来说,喜欢心理学并没有一件决定性的事件,它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但不能不提到,很多同学喜欢一个学科,是有一个刺激性事件的。比如,亲人因疾病离世的学生可能想学医,前文提到的“那个同学”,或许就是这种情况。再比如,小时候家门口有条臭水沟的学生可能想学环境工程……爸妈在实验室工作,所以想学化学……

当初写个人陈述时,指导老师说,不要再写这样的故事啦,人家大学都看烦了。

但是,这就是我们不是么?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个人陈述,说白了就是,我与一个学科的故事。足够真实,就可以感染招生办。

同样的,所谓未来之路,即为我们过去的所有人生体验凝聚而成,就看你,能否找到它。

如何选择未来之路
4.  在比较中学习

在寻找适宜自己的未来之路时,与别人比较是个捷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物竞天择”中了解一个学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比如,上文提及的那个善解人意的同学,通过她,我确定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热爱。

再举个自己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其实不是这样。科研向的心理学——我一般称之为学院派,“学界”,与心理咨询不是一回事。心理咨询其实说起来并不是非常科学……他们经常说一些“感觉”的东西,解梦什么的,更被认为不可测量。我的个人导师就经常说他平时最讨厌费罗伊德,但我喜欢的却是咨询……

心系两头的同学经常会觉得很撕裂,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我也是这样。

后来遇到一个有同样困惑的同学,我们就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她认为自己太容易陷入别人的问题中,太容易“圣母心发作”,她说这样子不适合做咨询,而我却没这个问题(太冷……)。

后来,我慢慢觉得这只是有点“拖累症”罢了,容易觉得自己是别人唯一的拯救希望,容易感到愧疚,无力。而这本身,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我们继续探讨别的问题,我发现,她心里“框框”比较多,所以没法很容易接受心理咨询的“不那么很科学性”。这点也许我比她更适合心理咨询,因为我觉得其实都无所谓的。有些咨询师介绍理论时会试图证明它的科学性,我会觉得,真的没关系的,不用证明给我看。我信它,不是因为它符合什么,只要能对来访者有帮助就可以。

当然,努力做到科学,理性,客观,严于律己,是必须的。

她对“不确定”,“模糊”的容忍没有我高,所以也许她比较喜欢研究性心理学的“科学设置”。

很重要的一个区别是,我不是很现实的一个人,我只追求“好玩”,“有意思”(所以“物种祭坛”里开篇我就说,新物种必须要有意思~)。她则喜欢问“意义”,很多我感兴趣的话题在她看来无需讨论,因为“反正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

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象征性思维模式”……

很多很多,就这样,我对自己的了解加深了,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也加深了。

当然了,对那个同学的描述只是我的一面之词,最了解一个人的,还是她自己。里面可能还有很多我想当然的猜测,所以,最后她的未来会是怎样,谁也没办法说,我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反思就好了。

另外,科研也好,应用(咨询)也好,都是平等的哈,个人喜好而已。

不怕选错

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这句话: 不要怕选错,正确的路是由无数次错误铺垫而成的。

一开始也只是打算讲讲自己的一个故事的。这部分曾经发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与英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差在哪”中,现复制粘贴于此。

申请大学时,我并不了解英国教育里的Bsc(理科),MA(文科),honors(本科荣誉学位)之类到底什么意思,也没想到这些词可以差距如此之大。

指导老师帮我填上“心理学,Bsc”,她说都填得这个。我想,那就这么着吧。那时的我,还太依赖别人,还不会掌握自己的生活,所以怨不得老师不负责任,是我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

后来,我发现大学里的心理学分理科和文科,而我“被”选了理科心理学。

理科和文科的区别在于理科生大一大二必须修生物,大三大四更是要朝向科研的方向进修。

修生物就修生物吧,我化学生物都学得不错。

但是,问题在于,我是来学心理学的啊,不是来研究藻类植物的啊!不是来解剖蚂蚱的啊!

我一直没法接受这一点,我发现我以为的心理学和大学教授所说的心理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后来,有心理系的同学(英国人)问我: 你有么有觉得……教授们想把我们培养成药剂师……

我说: 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这么觉得啊……

相对泪眼无言。

我发现自己中文的生物学起来很容易,但英语……这么大的词汇量……

并且,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理: 生物是(高中)理科里的文科,靠背。

我没法找到一个“网络结构”,可以将每天的知识串联起来,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什么。在我看来,整个一学期的生物就是不停地背诵,背难懂的学名,背显微镜的组成部件。

第一学期勉强通过,第二学期,是生物化学的内容,因为我有机学的好,所以轻松了些,但还是很痛苦。

有天,有其他系的同学对我说,他看了看我们心理的课件,发现就是靠背诵,一点意思也没有。

我愕然,因为我的感觉正好与他的相反。

我终于明白了,不是生物难学,是因为我没法抓到这个学科的内涵,没法看到它的“美丽”。也许我能在高中阶段胜任它,但我真的并不适合它。

我给学校相关老师发邮件,对方回答,是的,这些Bsc MA等词语,本国学生也经常搞不懂。但如果我真的觉得困难,那就转文科心理学(MA),这样可以不选生物,多出来一些选修机会。

她给了我一张简单的表格,我战战兢兢填好,交上去。我觉得自己给出的理由太简单,总结起来只有两条: 不喜欢生物,学生物对我的未来规划没很大用处,我更希望用选修学分学一些社会学的知识。

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没事找事?会不会觉得我没法知难而退?会不会觉得我心猿意马?

过了段时间,申请通过了,非常顺利。

记得在哪里看到,爱丁堡大学的调剂率达到每年百分之三十。

我意识到,大学对专业调整很宽容,他们明白,很少有同学在大学前真正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而如果想明白了,没关系,祝贺你,那就改吧。

再后来,我又发现,本科心理学是科研向的,而我真正喜欢的,愿意献身的,其实是心理咨询。

发现这点时,已经是大二了,我非常郁闷,因为曾经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心理学了,结果事实一次次证明自己的无知。

大二上完,与同学聊天,说起对专业的失望。同学问我: 你还喜欢心理学么?心理学一直是我心里的红玫瑰~

我百度来张爱玲的红白玫瑰之辩,发过去。她说,哈哈,那她的专业就是“白色的饭黏子”了。

这时再想起自己的后悔,忽然觉得释然了。

是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用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去做的。花上几年去了解怕什么,一开始看不透又怕什么,这是我们必经的阶段啊。

很多有成就的人也许花了更多时间在“不务正业”上,鲁迅曾学医,海明威曾跑去战场,马克吐温经商多年,极为失败。最为极端一个例子,一个学心理的女生后来跑去学了数学。

这个例子是我们统计学教授(心理学实验需要数据分析)讲的,他说“我一个女学生学统计时发现了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她现在数学研究生毕业了,她上个月给我发邮件感谢。我说,可以把你的邮件展示给我的学生看么?那女生说,当然可以,给他们看看,数学是多么的美妙。”

我们: ……好啦,教授,我们知道数学不可怕了,不要再每节课重复这个故事了好么?

所以,十几岁的你,二十几岁的你,迷茫又怎么样?看不清又怎么样?你还年轻,不用怕。

多走走,多看看

这里的“多走走”,和“多看看”有不同的含义。多走走,指开阔思维,多尝试,多想象。多看看,则指多反思,多自我调整。

可以看出,我是个比较追求安全感的人。上个学期,郝杰导演的《中国留学生》剧组在全英海选,他们一路向北来到爱丁堡大学,希望寻找学生演员,并听我们讲自己的留学故事,搜集素材(2017年上映!)。此消息一出,哗啦啦,中国同学都跑去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女生,化着浓妆,穿着精致。

我也去了,做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是来听故事的。大家善意地大笑,因为除了我,所有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可以看出来他们非常重视这次机会。

我对妈妈说,我觉得她们太浮躁了,总想得太多。而我呢,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以面对诱惑可以淡定。

妈妈说,这次机会难得,你还是争取一下吧。

听罢语音,我对同学喃喃道: 我怎么觉得我妈比我的思想还开放呢,我是不是老了?

同学说: 我倒觉得你真的可以争取一下,当个剧务也可以啊。

那几天我想了很多,最后发现,自己可能真的有点固守成见了,我不一定就非要咨询师干到底啊,我不是喜欢写作么?我不是可以考虑写剧本呢?不考虑其他的话,总是个有趣的事情嘛,参与一下又怎样?说不定还能赚钱……

而我对那些积极参与的同学有如此大的成见,是否是对她们的活力的嫉妒?

大概真的是老了吧……都开始限制自己了……

所以后来我就去积极争取了,虽然……最后也没能申请到工作……

通过这件事,我的反思是,当我们觉得自己浮躁时,我们是否只是在试着给自己开辟一条未来之路?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安定下来时,是否只是没有尝试的勇气了?

一头撞到南墙故步自封,还是眼花缭乱心浮气躁,谁也不知道。

没有答案。

也许只有未来的那个自己才能回答,所谓的“盖棺定论”——然而,那个自己,只享有一种过去,她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选择么?

而每个人的情况又有不同……

我想表达的是,“路”,不是指外在的,旁观角度的一条纯正的“数学家之路”或“心理咨询师成长之旅”。

文中所说的路,指你的人生之路。它可以混乱,可以反复,可以身兼数职,可以潦倒——但只要是“你的”路就可以,只要是由你的过去,你的现在,你的将来组成就可以。

就像前文提到的统计学教授,他同时也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有所建树么?

关键在于,你怎么当好自己人生的舵手。多问问自己,是否“走”得太多,又或太少,多看看,多反思。

要记得,答案,自在你心里。

好像不是第一次发这个图了……

最后分享一首英文歌

七夕快乐~

祝所有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