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策,导致后面的麻烦不断,很难收拾。回想一下这期间的历程也许是有益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平时自认为是一个能抓大放小的人,却经常陷入决策瘫痪中。一是面对多个选择时难以抉择,无法从情感上评估,只能从理智和细节上考虑,但往往不能找到最想要的那个;二是不管做的是什么选择,选择之后马上后悔,这一点非常致命,经常体验这种结果导致更不能做出决定。很糟糕的恶性循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吃饭时候点菜往往点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非常怪异。
原因有哪些?首先可能是不自信,生怕自己的分析结果有重要的遗漏,摇摆不定,容易被其它意见带走,压制内心的直观感受,不去用心体察,多数时候大象的声音还是有益的;二是像Nora说的太贪心,既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但是世上哪有完美的决策呢?选择一个优点必然带来跟随的缺点,只是孰轻孰重的问题。
有哪些心智程序可以用呢?芒格的格栅理论。先决定最不费脑筋的事情简化问题;使用数学让事实符合科学规律;不仅要想将来,还要运用逆向思维;用多学科方式思考。综合主要的原则并集成一个清单。只有许多种因素组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如治疗结核病的药方是将三种不同药物按比例混合而成,尽管这三种药物早已存在,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治疗结核病的药方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发现。正视现实,即使你并不喜欢它----尤其是你不喜欢它的时候。
认真聆听大象的声音再评判,知彼解己,在知彼这一点上,骑象人和大象之间做得很不好,我的骑象人很少或者不愿意关注大象的需求,大象很无力,骑象人很盲目。
正视现实。着眼影响圈,而非关注圈。正像七个习惯告戒的,还有芒格指出的:只在自己明确界定的能力圈内行事。不要幻想奇迹会出现。
围成木桶来决策。当手中有多个木板时,考虑把它围成木桶再决策,不是盲目乐观地盯着最长的那根板,这样很容易高估某个因素。就像卡时间的时候喜欢以最短时长来计,比如认为路上需要1小时,其实是最短时间,任何一点点意外都会带来麻烦。芒格说他一直想着麻烦,这样麻烦真正来的时候才能有准备。
自我决定。自我驱动,避免人云亦云,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自己没有想清楚。不要以别人的价值来评估自己的行为。
读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有一段写到邓小平决策的过程时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小个子四川人有着惊人的坚忍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据与他亲近的人回忆,当面临重大决定时,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抽熊猫牌香烟。当他做出某种决策后,却很少有人能够变更它。
这才是决策的意义。一旦作出决策不容易变更,不是盲目的坚持,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