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天的乡愁

来源:二三娱乐

        走进春天的村庄,看红花绿叶、看青山绿水、看小桥流水、看青砖古屋,体验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情画意,品尝春的气息,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次醉人的净化心灵、记起乡愁之旅。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地处宁德蕉城八都镇的洋头村。这个村全村姓吴,因三面环山,一面向洋,且处于洋之头,故名洋头村。村口有堵墙,中间是个圆形图案,两边是村庄和主姓的简介。中间那个图案,是五个"吴"字团成了一朵绽放的梅花,因梅花是无锡的市花,意味着这支吴姓来自江南的无锡。墙背后是广袤的农田、依山而建村庄。村庄的房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明清时期风格的建筑群皆为青一色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青砖黑瓦;窗棂、门框雕花工艺或人或禽栩栩如生,从花鸟勾勒的窗棂中,还能隐隐看出工匠的心思。

  村前福口溪环绕流过,静静的溪水,沿着两岸河柳,缓缓向东流去。村民们引来北山清澈的山泉注入村中,让山泉在全村家家户户门前流过。这样方便了村妇们淘米洗菜洗衣裳,也给全村消暑防火保平安提供了保障,还起到排污、净化生活废水的作用。 

        村庄有一片原始森林,数百棵古树,叉枝生长,枝叶繁茂碧绿,遮云蔽日。唯有风起时,在摇曳中投下一柱柱阳光的圆影。这片翠色欲滴的森林将村庄包围起来,有人称它是洋头最好的"掩护伞"。

  百年的参天古木,郁郁葱葱,也塑造了许多奇观。步入森林,最特别精致非"龙抱凤"莫属。所谓的"龙抱凤"因与"榕抱枫"谐音而得名,其实就是一棵大榕树紧紧包住另一棵枯死的枫树。古树十分高大,需要7个人手拉手才将树抱住。关于这棵树,当地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传说500多年前,古枫树与榕树从嫩芽时就相偎相依,随着年轮的滚动,榕树慢慢地将枫树拥入怀中,就像一对恩爱的情人,相拥相望,直到500年后,枫树渗透所有的生命,在榕树的怀中死去。而直至今日,榕树仍旧抱着枫树的枯枝不离不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得就是这样的爱情,它们的灵魂与肉体将永生永长……林中还有"稀世珍宝",即珍稀树种红豆杉与"活化石"桫椤树。这些"珍宝"分布于原始森林中,成为洋头的一部分,也是洋头宝贵的物质财富。

  之后我们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蕉城八都镇的闽坑村。这是一个古朴、自然又别有情趣的古村庄,古屋旧祠、池塘古树、灰墙老井,村里有14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里的明清古民居大厅高大宽敞、庭院幽深,极富高墙深院之气势,体现出当时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

        在闽坑村仙过溪边上,有一条古老的石拱廊桥——岚翠桥,站在桥上,闽坑村古老屋舍的素朴容颜尽收眼底。前面,是一线浅流,轻轻唱而去,蜿蜒着两岸翠绿,温婉动人。这座朴素而不失优雅的岚翠桥始建于唐朝,原是一座木桥,后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打木头腐烂,所以于乾隆十三年修补为石拱廊桥。当时架木为梁,上列屋宇。光绪六年(1880年)秋天,一场飓风将桥梁吹倒,当地乡贤再次筹集黄金千余两,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单孔石拱廊屋桥。岚翠桥为单孔石拱廊屋桥,南北走向,长19.5米,宽4.9米,桥堍结构为方石垒,矢高14.5米,廊屋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用32根根柱,左右各16根,重檐歇山顶,高4.5米,廊屋内供奉玄武大帝等神三尊。曾经福温古道穿桥而过,沟通了福安、宁德、福州,有八都“丝绸之路”之称,同时也是古代学子至福宁府(霞浦)考试、上任的的必经之路,被人们称为“官路”。

        闽坑村以前还是远近闻名的产茶村,恒珍茶坊办于乾隆年间,茶叶曾远销福州、天津、广州等地,当年生意十分红火。文革后,改为"五七农业中学",是宁德地区第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如今这年代久远的茶坊门口,还保留着当年办学时留下的一幅对联:"能文能武干革命,半农半读育新人"。

        整个村庄,给人以古朴、谧静、诗情画意与田园般的感觉。正因为它依然保留着朴拙随意和率性无拘,才令人羡慕不已。静谧的小村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而温暖,微凉的风,穿过窄巷,拂过土墙,炊烟袅袅,漫步在闽坑这个古朴的村庄,它那独特的历史文化,仿佛让人徘徊在古时与现代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