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和宁、盼、敏坐在一起用餐。
专门摸了宁和盼的手,很明显,我的手温度偏高。其实,在这样的阴雨天里,我并没有穿多厚,而且在平时的话,我应该是手冰凉冰凉。
原因在哪里呢?当然,是因为刚上一节课,一节把自己上“嗨”了的课,而且是一节家长开放日的课。
好吧,必须从头表起。
一节把自己上“嗨”了的课(今天没拍孩子,是之前的课堂)
家长开放日,上什么课呢?组内的老师几次商量,选取过几节课,但最终决定就按照教学进度来,该上啥就上啥。所以,今天上的内容是《梯形的面积》,一节探究味道很浓的数学课。要把这节课上好的前提是前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两节课,必须上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本就只有一种探究方法,学生表述起来比较容易,三角形的面积我们总结了四种探究方法,在孩子们思考的基础上,我们理出了“方法+联系+结论”记录探究过程的模板。
今天上午,算是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然后是小组分享。上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一是方法较为欠缺,二是不知道怎么写过程(尽管数学很简洁,但还是有不少孩子不知道如何下笔,包括数学思维较好的孩子)。
昨天晚上想好好地思考一下,却思考不出头绪,而现在尽管已经掌握了学情,但这节课到底怎么上,我还是不太确定。我怕我的着急影响学生的思考,我也怕我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分享,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致。
于是,我决定去向组内老师“偷师学艺”,寻找一下灵感。
第一节课,听了组内婷和小徐的课。婷的课,和她人一样,永远那么淡定,永远那么逻辑清晰。当然,我也从她那里找到了灵感。小徐的课,永远会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得很透彻,自然,我也学到了。至于学到了什么,我就不说了。
其实,下午上课之前,我还在忙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掐好时间去上课,板书课题,准备好教具。来听课的家长大部分都还不熟悉,但看到他们笑意融融的眼神,却也感觉温暖。
课开始了。
先根据课题提问,采用不举手发言的形式,我是背对孩子们,只管记录孩子们提的问题。感觉像是排练了一样,其实我只是想给孩子们传递三个观点:一是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二是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三是在争取的同时学会谦让。这也不排除有的孩子偶尔提出一些“尖酸”的问题,对于这种两种方式处理,要么不记上去,要么记上去后评价一下这些问题的价值。
接着让孩子们回看自己的学力单,梳理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探究方法,准备全班分享。
我只准备了四种较为简单的探究方法的教具,因此,有的学生用了我看上去比较麻烦的方法后被我当场否定了,当然允诺他们明天的“桐生小讲堂”开讲。
第一个上去分享的,必须是大众化的,普适化的,当然首选那个“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所以,算是预定了水伊。当她在分享时,听到子木说:“这是偷的我们的方法。”待水伊分享完毕,马上调查用了此方法的举手,结果几乎都举了手。
接下来第二种探究方法,小简用了剪中位线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而后面的两种,上午巡视就得知,几乎很少有孩子想到。于是,我用教具演示,看哪些孩子能看懂这个方法,觅到知音后让他们进行分享。
一节把自己上“嗨”了的课(其实字真的很丑)
等到四种方法都分享完,也板书完,好像30分钟已经过去了。
于是,分析方法的共同点,让孩子们修正自己的学力单,回归课始提出的问题。
整堂课渗透了一些站姿规范、分享规范、思考习惯的培养,对于那些认真倾听且主动质疑的孩子大加赞赏。
这节课算是结束。只是,在下课的那一刹那,孩子们竟然有种不愿下课的感觉。
就这样,把我自己上“嗨”了!看着那个简洁的板书(知道自己在写的时候有多么的不规范),竟然有些激动。
下课后,思程围上来,说他还有方法(课堂上洲和鞠的方法都很适合明天分享),钧毅也跑来说他的方法。和家长们简短交流后,便又奔赴另外一个场地做事。
本来打算和家长们多交流的,特别是个别交流,但实在无法分身。见谅!
这节课,我要提升的地方还是有很多。这节课提升的地方也就是明天我要做的地方,一是孩子们在四人小组内每人选一种方法分享,二是让孩子们将今天的板书还原,当然分享的孩子是今天没有参与分享的孩子。下课后,抽取没有分享的孩子和我进行“一对一”分享。
感谢组内的亲们,感谢我可亲可爱的孩子们,感谢包容我成长的家长们!因为有你们,我现在的手心依然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