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常陷入到一种工具迷思中。所谓工具迷思,就是希望通过某个特定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念想,然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即便是某个特定领域,一方面由于应用或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事件的复杂性,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流程的工具。
在如今各种标榜工具推荐的网站、文章里,几乎都是一个应用的评测与几个同类应用的比较,这也就极易造成上述工具迷思——而当用户信心满满地下载甚至购买了某个应用之后,却发现其根本没法满足自身需求时,工具迷思的反面——工具无用论则开始出现。
img目前我的阅读频率是每两天至少一本书,绝大多数都是在 iPad 上完成,根据不同的电子书类型,我用不同的阅读工具:
- Mobi 格式:[kindle for iPad](Kindle – Read Books, eBooks, Magazines, Newspapers & Textbooks by AMZN Mobile LLC
); - Epub 格式:iBook
- PDF 扫描版:;
其中 Mobi、Epub 格式的图书都可以直接复制文字做摘录,但 PDF 扫描版 就不能这样操作了,我的解决思路是截图,并利用上面的几个截图工具对重要段落做标记。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一直是 iOS 的弱项,比如下载,一般情况下,当 Safari 遇到下载情况时,会在后台默默地下载,不过由于没有下载进度的提示,很多用户并不知道已经开始下载了。但事实上,Safari 可以下载诸多类型的文档,下载完毕后,你会看到下面的提示,然后需要导入其他应用打开:
img- 自定义浏览器 ID:这项功能不仅能以 PC、Mac 等桌面设备的方式浏览网页,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下载一些特殊格式的文件;
- 下载管理器:iCabmobile 的下载管理器非常强大,看下图:
文件管理方面,文件管理器 Documents 十分好用。当 Safari 完成下载任务后,Documents 可以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比如解压缩,比如上传 VPS 或者上传 Dropbox、 iCloud 之类的云服务。
img我除了在基于 FarBox 的博客外,还在 VPS 上放置了一个采用 Typecho 架构的小站,利用 Documents,我可以非常方便地上传下载,最最简单的一个操作——替换一个博客主题。
- iOS 上的写作工具,从 Drafts、 到 Editorial、Ulysses,这些文本写作工具都支持而且仅支持 iCloud 、Dropbox 存储;由于我的主力博客 Farbox 的数据库放在 Dropbox,因此,我把文本内容放在 Dropbox,有助于文本的统一管理;
- Google 相册功能实在太强大了,我只需把照片丢进去,它可以自动分类,并支持对图片内容的搜索,甚至现在都开始支持 emoji 搜索,看看在我的 Google 相册搜索「Cat」:
社交协作
协作几乎是当下最流行的一个词。不过,协作并非仅仅是沟通,还兼具了对主题、事件的追踪和跟进。而且协作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设备甚至设备与设备。
- 干扰因素太多:朋友圈、群聊、公众号推送…这些因素都会干扰沟通效率,更别提协作了;
- 群聊的失败:微信群聊绝对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无主题限制、无过滤机制,刷屏之后,一无所有;
- 无法与外部资源形成整合,请教一个问题,如何在 iOS 微信上发一个 Word 文档给朋友?
市场上解决社交协作痛点的产品很多,大致分为两大类型:
- 主题类:以邮件为代表;
- 文档类:比如 Google 文档 和 Quip。
邮件
先说邮件,这个古老的互联网产品现在依然有很多粉丝,我就是其中一员。如上文所言,我会使用邮件订阅博客或新闻、把 Rss 里的内容筛选过滤后发送到邮箱,我也喜欢通过邮件来沟通,因为邮件是一种主题式的社交协作产品。
所谓主题式沟通,是指邮件会默认一个标题。有些人往往不喜欢这样的设计,以至于常常收到标题为空的邮件。以主题的方式组织邮件,让所有人都在这个主题下发言,讨论,并形成共识,最后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流。而现在其他沟通工具,微信、QQ只是碎片化的信息交换,有过群聊的朋友肯定明白,群聊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话题分散,到最后往往是自说自话,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讨论。
img相比于价格,我更看重的是两款邮件产品与其他第三方生产力应用的互动,比如当我在 Airmail 里收到邮件时,我可以自右向左滑动,与其他第三方应用互动:
img其次,我需要更人性化的邮件搜索功能,Airmail 提供了「智能文件夹」,你可以自由定制过滤器:
img而在内容编辑时,Airmail 支持本地及云端的附件,当然还有图片,其邮件编写界面很清爽:
img文档类
文档协作的核心是围绕某个文档进行沟通和协作,Google 长期以来都是云端协作的支持者,旗下的 Google 云端硬盘支持 doc、表格和演示文档的协作,而且目前还支持离线创建、编辑文档:
img img更重要的是,Google 文档还具备版本管理功能,名称叫「操作记录」:
img工具与工具的协作
人与人利用工具来协作,而工具也可以通过工具完成协作,这里要引入「IFTTT」的概念:也就是对网络服务通过其他网络服务作出反应作出反映。举了简单例子,如果(if)我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一张新照片,那么(then)Twitter、微博同时也发布这张照片。
这种协作能够大幅降低重复发布内容的时间成本,而且,IFTTT 也设置了相应的过滤规则,完全可以自由定制哪些需要同步,哪些不需要同步。
img img你的文件需要上传到 DeskConnect 的服务器,并会通过通知推送到其他设备。它对传输的单个文件有不超过 100MB 的限制,并只会保存最近 30 天内的文件。你可以发送照片、网址、剪贴板内容以及文档给不同的设备,只需一键就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作。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个听起来很忽悠人的概念,但又是一个非常有必要展开的概念。与我来说,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且自由职业者,我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时间负责,上述工作流其实都是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这其中,时间管理的理念都贯穿其中,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
我把时间管理的理念称之为「精力管理」。「精力管理」并非我的的提法,但却是我在没看到一本名叫《精力管理》的书之前就想到的一个词,这本书的介绍里这样写道:
尽管我们不能挤出额外的时间,也不能减轻自己的压力,但我们可以调动更有意义的东西——精力!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基础。
这个判断与我的感受很一致,而我在实践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一点:时间管理的本质精力管理或场景管理,即在合适的场合和自身精力状况做事情。
如果想提高效率,你就一定要遵循以下准则:首先,你必须充分利用每一类型的时间;其次,你得尽量让时间变成优质时间。
这里的两个原则就是人在合适的时间做更多合适的事情,文章最后有点鸡汤的味道,但还是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一个事实:
关于效率确实有很多误区:比如时间是可以替换的,专注做一件事情更高效,自我奖励能提高效率,艰难的工作都是苦逼的,拖延症是不正常的。这些误区的共同本质在于:扭曲你的天性......如果你在努力做一些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就更不应该关闭心灵的窗户了。恰恰相反,高效的真正秘密在于倾听身体的声音。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累了就休息,做有趣的事情。这看起来如此简单,没有任何花哨的言语,也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更不像那些人生导师的忠告。听从内心看起来就像常识,但社会的羁绊使得我们都误入歧途。如果你真的希望变得高效,很简单,是时候转身了。
这几年来,我开始践行采用 OmniFocus 来进行个人(精力)管理,同时也辅助以番茄工作法和日历工具。
收集任务
使用 OmniFocus 的第一要务是清空你的大脑,你需要把大脑里的事情全部告诉 OmniFocus,可以通过:
- 直接打开输入想法、任务等;
- 发邮件给 OmniFocus 邮箱;
- 利用 Draft 将想法发送给 OmniFocus;
- 浏览网页时的想法直接分享到 OmniFocus;
分配任务
分配任务也是清空收件箱的过程,同时也是清洗数据的过程:
img- 从属于哪个项目?
- 属于哪种情境?
- 是否需要标记?
- 持续时间?
- 什么时候开始?
- 截止到什么时候?
- 是否重复进行?
上述几个要素必须认真仔细地填写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透视里实现神器效果。
文件夹分类
目前我的文件夹主要根据项目的种类以及我的身份分成以下几个:
img- 工作:包括自媒体撰稿、专栏约稿写书计划等等;
- 家庭:父母、妻子、猫咪以及其他家庭的事情;
- 个人:自身兴趣、想法、学习方面的计划;
- Template:用在 Macbook 的自动化模板;
上述三大文件夹之下是具体的项目,同时文件夹也可以嵌套文件夹,以更好地实现管理。OmniFocus 强调「任务」是最小的单位,是可以执行的动作,几乎只需要一个步骤,如果还需要多个步骤,那么这个「任务」就是「项目」。
透视功能
透视
是整个OmniFocus的核心功能。本质上说,透视
不过是查看任务的一种方式,但却是一种灵活、自定义的强大方式。
具体到我的透视设置:
- 早晨:通过时间和地点(家里)筛选出来的任务;
- 在路上:适合上下班路上完成的任务;
- 最重要:每天必须做完的事情;
- 工作盒子:查看还未开始的任务;
- 跟进:交给别人去做或者要持续关注的任务;
- 经验教训:记录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
每天我的工作就是查看这些透视表。由于在收件箱任务分配时严格遵循了数据清洗的原则,因此透视表做起来也非常简单高效。
行动
img你只需给接下来 25 分钟的工作命名,然后开始计时就好了,比如上图就是我设置的「完成 iPad 生产力最后一个章节」,25 分钟后系统会提示你选择休息 5分钟还是再来一个「番茄钟」(25分钟)。
回顾和预测
大概去年 7 月份的时候,我曾用过大约 4 个月的 Todoist,并且花钱升级为高级用户,但事实上体验并不好,比如没有检查功能。所谓「检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去审视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找到不足并及时调整,这是整个流程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img知识管理
严格意义上说,我对知识管理的思考并非 iPad 特有的,不过鉴于目前我的主力生产工具就是 iPad ,因此也把这块内容整理出来。
Evernote 一直作为我的主力知识管理工具,有「主力」那就一定有「替补」,我理想中的知识管理管理工具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 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
- 便捷的信息整合能力;
- 强大的搜索能力;
- 跨平台的编辑能力,尤其是 Markdown 文本的支持;
我不断尝试了多种工具,譬如 Mdwiki、Ulysses、Simplenote 等等,但绝大多数在信息收集和整合方面毫无建树,甚至也无法完成基本的搜索。比较一圈之后,Evernote 似乎最合适,尤其是信息收集方面,你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将信息保存到 Evernote,譬如上文介绍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一键到 Evernote。而平时我在 Safari 上收集资料的一般流程是:看到好文章——启动 Safari 的阅读模式——然后将全文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 Evernote:
img上述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章原来的版式,并且保留原文链接地址,有助于今后的查询。
img在信息收集、内部搜索等基础功能之外,Evernote 最被人吐槽的就是编辑功能复杂,尤其是在移动端,不论是在 iPad Mini 4 还是 iPhone 6S,编辑时都会出现卡顿现象。另外一点被人吐槽的就是,至今也不支持 MarkDown。
我的一个解决思路还是借助 Drafts,用 Markdown 语法整理笔记,并将文本内容发送到 Evernote,为此,我在 Drafts 里新建了一个 Action,一定要在格式上勾选「Text」:
img之所以将文本内容发送到 Evernote 的一大初衷就是为了今后便于修改,而且,文本内容的迁移成本也很小,可以非常方便地出来,下图 Evernote 里的文本内容:
img统一收集、文本梳理、搜索、克制的标签和笔记本分类,一个简单而又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形成了。随着笔记的增多,如今,我想知道某个事物的第一选择是打开 Evernote 搜索,看看自己之前有没有相关笔记,而不再简单粗暴地利用 Google搜索了。
总结
但我目前还没有考虑入手 9.7 寸 iPad Pro 或者更大屏幕的想法,原因就在于我对 iPad 的定位就是便携式的、可媲美桌面电脑的生产力工具。因此,目前的 iPad Mini 4的尺寸和重量刚刚好。事实上,不带保护壳时,我觉得双手握着 iPad Mini 4 打字要比 iPhone 6s 的手感好上太多,本文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完成的。
当然,iPad 和 iOS 依然有很多缺点和弱项,文件管理始终是个痛,另外就是无法完全兼容国内很多媒体平台的后台页面,这时不时的会让我觉得很崩溃,有时也需要 MacBook 的辅助,但这些问题我觉得并不会动摇我继续坚定使用 iPad 作为主力生产力工具的决心,尤其是,当我在 iPad 上完成这篇将近一万字的长文之后,我更期待今年秋天,当 iOS 10 正式版发布后能带给 iPad 更多特有的功能。
附录
本文涉及到的所有应用如下:
- Drafts
- Workflow
- Dropbox
- Editorial
- Ulysses
- Scanner Pro
- Flashair
- Google 相册
- Pixelmator
- VSCO
- Snapseed
- Pointouts
- Annotates
- Pinpoint
- Oneshot
- Imgur
- 微信
- Overcast
- Inoreader
- Chrome
- Spotify
- Instapaper
- Kindle
- PDF Expert
- iCabMobile
- Documents
- Byword
- Telegram
- Google 文档
- Quip
- Spark
- Airmail
- IFTTT
- Deskconnet
- OmniFocus
- Be focused
- Fantastical
- Evernote
- 1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