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企和互联网公司创新驱动力差异在哪里?

来源:二三娱乐
国企和互联网公司创新驱动力差异在哪里?

最佳药引:不管公司大小,做回自己就好

01

大部分人特别喜欢人云亦云,没有多少独立思考能力。一说起这个话题,他们都会无限藐视的告诉你:在国企肯定搞不好创新的啊(他会把啊字音发第四声并拖很长),你看他们的体制就限制死了啊。但和他深究其因时,如鲠在噎答不出来,呵呵.....

我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国企工作过很久,它有着典型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风格的公司,同时也在互联网团队工作过。刚好最近和朋友聊到支付宝的事情,所以有点感悟:

前几天和蚂蚁金服的朋友聊天时,期间我带有鸡贼的心态戏谑他:你们阿里一直想做社交,何苦来着?把你们本质工作干好不就好了么?

但,随着大家深入讨论时发现大平台看问题的角度和对自身发展的紧迫性确实有外人不容易理解的一面。

无疑这些和眼界、平台等有很强的关联,但在这里我只想聊下:企业创新的驱动力来源哪里?因为支付宝这样的折腾,也来自于他们的焦虑。

我在不同类型公司工作过后才能深有感触:

很难说一个公司的 基因 和 经营模式 谁先谁后,谁来决定谁。有人说:公司的基因决定了经营模式,也有人说:长久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公司基因。但,这就和争论鸡和蛋一样无聊。

我曾经就职的国企,公司的主体收入来自和运营商的项目合作,也还有些少量来自其他行业但不多。收入模式:先确定每个项目的营收,在根据钱的多少投入资源,多一人不行,少一人需求方不肯。

管理层的风格很国企,虽也想着为公司寻求未来新业务增长点,但也还是能接受每年不多不少净利润。对于一些新机会与增长点,就像如此这般:

看到机会吧,口袋没多少经得起试错。不投吧,那能只忍受细水长流啊,何况公司还需要长远发展。长久这样,哪天才能到仗剑走天涯呢?

对,曾经那家公司就有这样的尴尬。不知现在是否还这样,毕竟离开好几年了,曾经的白衣少年早已流向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诚然,一个公司从最零开始时,活下来是最重要,才有资格在谈发展和远景,就算这些钱不是自己希望的模型赚进来,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但,迟迟找不到调整和转型的机会,或没有魄力推动公司转型,那目前的营收模型就像魔咒一样把你越困越紧。正如掉进一个漏斗,越往下转身的可能性越小。

02

相比调侃支付宝为何一门心思的往用户关系设计里面钻,花了这么多钱和被喷了这么多口水依旧大有不回头的趋势,其实作为外人很难看的清澈。

后来我想,其实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大公司,投射到你身上的目光随时都有会成为颠覆你的力量。

这也正常:就算现在有庞大现金流,占领牛逼到不行的流量,但老本总有吃尽的一天。固守和不谋求变化,往往会使你的用户在一瞬间烟消云散,转投他门。

为什么在做这么大以后,还拼命的强调内部的创新能力?因为这样量级的企业,不这样做不行。如同在大风大浪里冲浪固然刺激,但也容易被浪头打翻到海底。

在这点上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时代变迁、潮流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搏命带来的焦虑感远大于国有企业。而大部分国企则是喜欢平稳而非激进。即使支付宝如日中天,在过几年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唯一能抵御自我都不能预知结果的最佳做法:先革自己的命,抛弃现有的耀眼光环,重新上路出发。

不管融合社交关系是否真的能成功,但尝试远比吃老本要好的多。正如微信之于腾讯,这也能本质解释,互联网企业对创新的依赖程度,因为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啊。你不行,别人就上了啊!

03

当然,也和格局有关。

我很多次都提到格局:它就像你认知的障碍一样,你每天在圈内风光享受蜜汁时,却很难看到圈外的东西,就算别人告诉你外面有无数条火龙纷飞,你断然也是也不会相信。

站在哪个层次,决定看的远近。如果你要看更好的风景,得吃力的爬的更高。打破格局如同革命:让心态、勇气、认知做好冲击的准备。

既然每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形下,绝大部分人其实很难下定决心在让自己去吃苦,甚至冒着资产全无的风险。何苦来着,小康生活不是挺安稳的么?当英雄是有代价的。

同时,国企能从内部革命并能准确甄别出新机会并不是件易事。因为试错成本太高,弄不好就是企业倒闭关门。那为何不安单走一直熟悉的路,也不是一件错事。

如果你长期在刀口舔血,会嗜血上瘾,反过来变成你推动这个世界的基因。

而国企求稳求平的心态,势必决定了只能可接受的试错成本范围来试错,而对于口袋本来并没有几纹铜钱的人来说,更是谨慎。

尝试就意味着高失败风险,并不为众多国有企业管理者所能接受。原因在于:要么有无胆识、要么没多少试错成本、要么双无。

当年,在马化腾谈到微信对于腾讯作用时说:如果没有它,公司到底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能走多远,我心里却是没有底。

对于这句话,我当时觉得有点夸张毕竟你家大业大,但如今看来,犹如噩梦惊醒。看看百度现如今光景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

当你一直安于镇守小镇财主的门槛,永远不会理解紫禁城里那些豪宅大户人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惊肉跳。

基因和体制,在我看来也只是表因,世上万物皆由人心起,管理者才是核心。

远在IBM、近到华为,都是经历过由原生业务方向转变到如今。公司能变成什么样子,能做多大,和当局者有莫大的关系。当然也会有团队、运气、资本等因素,但这些并不是最为核心。

回过头来,世有阳关道,人有独木桥,物种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并不需要人人都去做英雄,明明我每天都能吃两个肉包子,变变变,特么现在连口凉茶都喝不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