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完以后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会用“黑色幽默”来形容余华的书了。这本书主要是靠对话来叙述,很多时候还会有重复的对话,但是却吸引着我看下去。
许三观靠着卖血娶妻,熬过了很多难关。也正如他所说的,善有善报,他的生活要比很多人要幸运得多。看了他们的生活,我感觉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和很多年轻人写的书中的绝对的善与恶不同。他们看这世界似乎也要宽容很多。人性究竟是什么?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但是我觉得人性是有太阳的味道的。许三观的憨厚、固执、知恩图报,他妻子的无理取闹但又善良坚韧,一乐的聪明坚强,二乐三乐的团结友爱,包括整个镇子上的人都是让我看到光亮的。最后许三观为了一乐卖了好几次血是高潮,前面一乐不是三观的儿子的铺垫也升华了这个高潮。
始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前序中说的,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更高的可以卖血的价格,跋山涉水,甚至于可以在这场迁徙中度过自己的大半生。所以,许三观的生活比我想象中要好一点,至少没有为了钱卖掉自己的灵魂。
图片来自豆瓣,评分:8.3这本书的序中写道,如何看孙广财这个父亲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成无赖,把自己的孩子、爹一步一步逼上绝境。
看完以后,我惊叹于余华可以用不同的记叙方法来让人身临其境。感觉一伸手就可以摸到这些人的生活一样,你甚至可以看到苏宇和孙光平走在你前面,可以看到孙光明溺水的那一刻阳光照在他的脸庞上,看到孙光林送弟弟到车站的场景。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甚至看到了一切的景象在我眼前迅速的飞过,然后那些死去的、不再生长的就永远停留在一边。
在细雨中呼喊在书中出现了好几次,书的一开始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书的最后又出现了主人公的回忆。这部书读完会有一种“噢,原来他们生活是这样”的感觉,描写农村的水,农村的地,农村的人,他们过着自己认为是应该这么过得生活。
不同于《活着》来得轰轰烈烈,但是在一种细腻而又平淡的叙述之下,却渐渐明白了当时人们对于真挚的人间情感的渴望,对自己的贫苦生活的凑合过得无奈。在细雨中呼喊,呼喊的其实是光明。
图片来自豆瓣,评分:9.3如何评价这本书呢?在看了福贵一生这么多的悲惨事迹之后,我似乎已经哭不出来了,却还是通过福贵的悲惨人生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活着,究竟是什么概念?在上个世纪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从上个世纪整个农民群体来看,可能福贵已经算是幸运的那一群人了,更多人比他还要不幸。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先不论福贵如何,其中龙二,春生,队长,他们都的的确确地风光了一阵子,可是之后的人生更加悲惨。即使熬过了战争时期的艰苦,即使逃过土地改革时作为地主要被打倒的命运,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躲过一劫,很多人都在这片土地上承受着命运的考验。所有人在这个社会里,活着,煎熬成人生百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在敬佩福贵的伟大,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民,福贵的坚韧是常人做不到的。他看着自己的女儿从无忧无虑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可怜兮兮的哑巴,看着自己的儿子在艰难的生活中死去,看着自己的妻子受了一辈子的苦,看着外孙发烧以后又撑死,一个人埋了上下三代的亲人,最后独留自己活在世上。不幸的人绝不止福贵一个人,他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不同的地方也在这里,总是怀有对生活的期待。
余华为我们描绘了福贵的人生,让我们透过福贵的一生触摸到上个世纪的灵魂。
余华写的乡土文学:引人入胜,很有画面感,不自觉就看完了!这几本书更是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