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饭饱后,胆子就大起来。一吹起牛逼,就觉得 : 江山是你的,世界是你的,文化是个小脚的妇人,历史是个黄花大闺女,有朝一日当了皇帝,就把宫墙都拆了,谁牛逼谁来,谁都没我牛逼。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发了一通议论。现在想想,觉得毛骨竦然,那些正统文化的幽灵,肯定飘在天花板上,看了我一整夜。猜想这个骨瘦如柴的青年,吸到第几口血时,才会倒下。
酒精就是这么个玩意儿,酒醉了,就会忘乎所以,酒醒了,就会忘乎了所以。酒壮怂人胆,但怂人终归是怂人,壮几个小时胆,就得昏睡上一整天。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上的民粹主义也好,历史虚无主义也好,都是一群怂人,都是靠着对文化上的一知半解,就借醉撒疯,大放厥词。一方会说,您爹姓王不姓Lee,不要数典忘祖啊,老祖宗一部《易经》,就抵得过半部的西方哲学史。另一方肯定会骂,我爹姓王也住你家隔壁,拉着你妈妈看美剧。
这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类极端的典型,当然没那么偏激,对话都是我瞎扯的,但确实是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待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不自信才要过分强调,或者过分不强调)。
儒家讲究中庸,道家提倡无为,佛家不说“非非”(“非非”后来演变成禅宗的第一义,第一义是不可言说的,“我向尔道,是第二义”)。这三家老祖宗的话,不就说的很明白了吗!对待文化,对待这个世界,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非无为,无为即无所不为;中道不片面,又非不片面。
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到这个阶段,无为胜过有为。也就是说,给文化一点时间吧!
文化是个小脚的妇人,走得慢了,跟不上别人的脚步了,也就是所谓的出现了文化的断层。
文化断层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后1840年鸦片战争年代,欧洲中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只是已经死去(指国家灭亡)的都死去(指文化消亡)了,还活着的总能恢复过来。
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我爸拍拍我的肩膀,顺手拍拍弹到我衣服上的烟灰,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在他可知的我家族的历史里,我是第一个文化水平超过高中教育的,好好读书,为家族争气。我当时是热泪盈眶啊,决心要光耀门楣,告慰我的学渣祖辈们。
龟兔赛跑,兔子总有休息的时候,龟就追上去了。断掉的骨头总能接上,伤口也总会愈合,但都需要时间,时间啊!
可是总有人要忽视时间,藐视规律,一副大汉族沙文主义的嘴脸。说孔子微言大义,说我们应该按照孔夫子的教训来生活,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说易经道尽乾坤,说宇宙起源万物定律都在八卦图中,说我们掌握世间真理;说老外都学孙子兵法,说国际争端就用武力解决,说枪杆里出政权。
最后是不是也得把三纲五常也搬出来。君为臣纲,无君,是不是就得捧出个皇帝;父为子纲,你老爹叫你混出个人模,你就别整个狗样;夫为妻纲,女人追求独立,就是受西方思想毒害,就是有悖常理,就要接受批评再教育。
大学也不要以西方的评判做标准了,那我们去办私塾,办太学好啦!科学也不要学西方那一套了,那我们一亩三分地,男耕女织,半斤八两好啦!思想也不要受西方影响,那我们当初就不该革命,不要主义,丧权辱国好啦!
可现在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的文化本来就是交替融合,弱肉强食,自然规律。谁牛逼谁说了算,谁不想玩,也得乖乖跪着来玩。
孔子若是出生在当代,周游列国就会周游到欧洲去,跟教皇讲讲易经谈谈周礼吹吹牛逼。三月不识肉味,吃吃小龙虾也就回过神来啦!
可也总有人淌着急流过河,吃着西方的棒棒糖,就把地底下陈年的花雕酒给扔掉了。
总之,别当流氓,别耍无赖,别老是一副中国最牛逼的脸,别老觉得谁看不起我,也别老想灭了谁,别数典忘祖,也别当了老王,见了谁谁就想让谁谁喊你亲爹。
五四那批人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操着老外的方法论,摸着老祖宗的知识香囊。用现代的方法阐释经典,经典才能活过来!所以五四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借老外的手,复传统文化的兴。即所谓的非中非外,非非中也非非外,非无为也,无所不为也!
中国当代文化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时间在流动,结局还不知道。天有时蓝,雾有时大,诺贝尔有时很远,诺贝尔有时也很近。姑娘越来越好看,城市越来越看不清楚,庆丰包子很好吃,北京在折叠。
既然子弹已经打出去了,就让子弹飞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