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花了我5天,断断续续读完了,而且读了2遍,感觉文章形很散,不知道神散不散,里面有些定义看起来与我们常想的有不一样的理解,总体来说,要有一定水准才读得董他的书籍。我尝试把他的一些要点罗列如下。
第一章:知识焦虑的时代----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直播平台为什么这么火?1,以前对内容的要求是“寓教于乐”,哪怕是逗个闷子,也总要有点意义,其实围观起哄也是人性中非常重要的意义,2,原来的传媒平台只能通过好内容来吸引人,因为它的传播是滞后的;而直播的热点的形成要比通常的传媒平台快得多。一件事情哪怕再无聊,只要它形成了一个热点,那么围观热点本身会成为第二层内容,3,“临场感”带来了的社交参与。
分析一下用户的心理是什么。第一个心理叫“喜欢看反常的东西”--这是人的一个底层的心理需求。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这是投资人的必修课,因为它 能够帮我们判断什么值得投资,什么不值得。
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在以往所有的合法媒介上,low 的内 容都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可能是我们另外一部分的人性,那就是“食色,性也”,
融资的本质是什么?(用融资架起一层泡沫,帮助你迅速到一个新高度,然后你需要迅速填实这泡沫,到达一个新高度以后,又可以融资了,再回来填砖)
其实,所有做内容创业的公司,看起来是在经营内容,本质上却是在经营用户。
选择“有把握”还是“冒险”?我觉得靠谱是对一个人非常高的评价。但是现 在,对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来说,如果有把握才出手,基本上会死。可能对所有处在这个快速 变化的世界里的创业者来说,完全有把握才出手,都会因为速度而慢死。
你真的了解用户的痛点吗?1,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你觉得痛,但是别人不觉得”。2,现用 户说他有这个痛点,但实际上他没有那么痛。第三个误区是,创业者对用户的心理分析得没有那么细。这个痛点曾经成立过,但是在新的 情况下未必能成立。典型的案例就是老年手机。第四种常见的误区,高素质的创业者。正 是因为素质高,他会对自己公司的估值有更高的需求。我发现每个人还是放大了自己对市场的占有率,放大了自己 的能力。(错失了解决痛点的最佳时机)
我知道要改变我的思维模式,我知道要足够快地改变,才能够跟得上这个足够快的时代。这 个时代已经快到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思维定式了,最大的定式就是没有定式。但是,改变真的很痛,它让我们放弃原来拥有的一切,让我们不断地学习,让我们去理解新的事物。真的,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
什么是科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最朴素的原点,用实证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什么东西我都必须靠做实验,眼见为实。也有实证方法,但是最主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听信他人。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协作体系, 所以我们生下来之后,就在一个群体协作中认知这个世界。人的大脑的带宽就那么一点儿, 每一样东西都靠自己去认知,这怎么可能?即使是我们当代人也不可能。
作为一个现代人,举目四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也都知 道,这背后有科技、政治、社会、经济各种各样的力量。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东 西上面,那就是特定时代的“观念地层”。这就要谈到另外一个原因:科学家群体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出现也许很神秘,但是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当一帮人出现之后,才能够破土而 出,构建全新的观念地层。
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 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但是请注意,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这样幸运。
第二章 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
经济学的经典定义是什么?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 限或者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简单地说,就是有一大堆钱,有一大堆人,还 有一大堆资源,我们要让它们形成最优配置。
史蒂芬·列维特在写“魔鬼经济学”这套书的时候,为经济学提出了另外一个定义:“经济学不是研究 经济问题,而是研究人的行为。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在激励的前提下,怎样改变自己的行 为。”
经济学就是要剥除人类所有表面上的说辞,剥除那些道德的作用。它就是要绕到背后去看人 在激励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
什么叫现代人类社会?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协作网络之中,这种互动 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度;协作的复杂度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有的禁令就会逼出这种角落里非常肮脏的协作系统;人心的复杂度,经济学讲的是:要总体地体察人对收益和 成本的比较,就是什么收益都是收益,包括心理上的收益。我自己是个好人,我不麻烦他人, 这也是收益,收益不仅仅指钱。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什么叫事实判断?就是事实本身是怎样就怎样。第二类判断叫价值判断。这就进入了人类的舒适区,因为我们都在做价值判断,就是它应该 怎样,它的底层就是我的愿望。
聪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实的人。这个时代唯一限制 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如果你的认知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根据愿望对世界做出那种直觉的判 断,对不起,你就在认知的囚牢之中。
为什么经济学思维特别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社会结构、社会协作和人心的复杂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带着这个思维方式,尽 可能地去认知更多的事实,那我们不就变成了一个聪明人吗?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选择一个东西,请问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 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本质上就是要认识到,任 何一个选择背后都要付出代价。你如果忘了“机会成本”这个词的话,请记住经济学里最著名 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是说买什么都得掏钱,而是说所有的选择必有 代价。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文科生思维的两大缺陷:第一,我们不相信数据,不相信专家;第二, 我们只相信有一个单向的好事,不相信背后的选择和代价。所以,文科生思维虽然符合我们 的情感需求,但是它真的挡上了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眼睛。
怎样贯彻理工科思维呢?就是相信专业人员,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构成一个大协作体的 基本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封装复杂、接口简单。你可能会不服, 万一专家错了,不是辜负了我的信任吗?那也没有办法,就像前面反反复复强调的:任何选 择必有代价,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
在现代社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做一个更聪明的人、一个 站在高处的人?我将自己在经济学的智慧中得到的启发,总结成了十六个字:承认代价,比 较权衡,不问是非,只争高下。
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重要?
第一,正经的、有价值的财富创造活动就不会发生。比如,我的房子是租的,我为什么要装 修?如果我现在建一所房子,没准儿哪天就被政府拆迁了,因为它是非法的。它的产权没有 得到保护,那我为什么要好好地盖它呢?我们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旅游,比如埃及,首都开 罗的郊区跟一大片烂尾楼似的,就是因为产权得不到非常好的保护,大家就不会认认真真干 事了。
第二,定分止争的作用就没有了。产权保护就是让大家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太多的废话,比如 你这所房子得不到政府的保护,那么地主恶霸就有可能来霸占你的房子了。你向何处去投诉 他,何处去告他呢?而定分止争之后,这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市场交易的成本就会大幅度下 降,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繁荣起来。
第三,只有坚定产权保护的作用,这个国家才能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市场。举个例子,股票、 期货这种金融市场,一定是在基础产权非常清晰的情况下,大家才能信任,我们才会变着花 样做更为复杂的金融型交易。如果基础产权都不清楚,这个公司有几台机器我们不知道,厂 房随时可能被拆迁,这个公司的股票有可能会值钱吗?所以,这种复杂的体系压根儿就演化 不出来。
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
按照我们中国古代的说法,一个知识分子好不好有三个标准:立德、立言、立功
先说立德:经济学家的道德不是贫富之争,因为你是一个学者,而一个学者的道德主要看他治学的方式。(比如:张五常--为了搞清楚一个经济学问题,居然亲自去卖橘子)
再来说说立功:像德索托先生那样,对社会经济那种结构性的缺陷进行了最深刻的洞察,然后用自己的智 慧和理论把这个国家扳上制度性的正确轨道。这才是经济学家该干的事情。
最后一个标准是立言。经济学家是以写文章,发表言论为本职工作的,所以这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也是最难的一个标准。许多经济学家给出了这2个标准:第一个:他是不是主张保护私有产权;第二,他是不是主张自由交易。
第三章: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
“万众创新”是事实,这才是创新的本来面目。 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对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三招:第一,持续地做;第二,系统地做;第三,死磕地做。这就是 所谓的匠人精神。
创造就是一连串的事件。《创造》作者叫阿什顿。他第一次创新地 提出来什么叫作创新、创造的机制,无非两点。第一点,每个人面对自己那个具体的问题,然后解决掉它。这个问题也许很不起眼,但是这 不重要,关键是第二点,就是全人类形成一个全新创造的线,然后再把它连接成一个网,一 个巨大的创造没准儿就出现了。
郑也夫老师的社会学著作《文明是副产品》。介绍了五种创新机制:第一种叫给予,要多跟别人分享。第二点,借用和移用。就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来使。第三点叫杂交。从别人那儿借用过来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和我原有的东西放在一起,产生一种 全新的创新呢?第四点叫发明。当一个 创新成果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先别着急,它的很多本性还没有暴露出来。随着时间的演进, 它会逐渐把自己的天赋本性发扬出来,你作为一个创新者来推动这个过程,这就叫发明,是 发扬明显出来的意思。第五点,叫互动。
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财富 1000 强的替换速 度都加快了,快到什么程度?快到很多优秀的小公司,大公司还没机会收,就已经大到它收 不了了。第一个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小公司慢慢靠利润滚动来 积累、来发展,肯定很慢。但是,人们一旦看到这个公司有非常强大的未来,就会砸大钱进 去帮它长大。而风险投资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用来抵御大公司并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积木式创新。过去的企业是内生式的发展,搞完研发还要去搞产品设计,搞 完产品设计还要去搞产品生产,搞完生产还要全球去铺渠道,全球铺完渠道还要全球做营销。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全球越来越平了,大家的协作越来越密切。合作双方的信用都可以事 先了解到,所以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出现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一起拼 积木。大公司需要的所有功能,现在用一个叫“产业生态”的办法就做出来了。这个公司的成 长速度就会变得极快,大公司已经收购不了了。第三个原因:,因为它用的是产业生态的办法,所以和过去的企业经营有两个地方不同。第一个不同, 企业规模比过去小多了.第二个不同,因为它自己的员工数量很少,所以靠协同做事的时候,就不能用过去的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控制。
你会发现,创业不再是和硅谷相关,而是和高校相关。所以,今天美国的 创业公司呈一个扩散状态,但是扩散背后又有它深层次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都在高校周边。
积木式创新--如果说开放式创新是个大帽子,积木式创新就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积木式创新的特点,就 是它的科技来自高校,高校是其中一块积木。而企业家是核心积木,把高校积木拿进来,协 同研发者做积木,然后再生产销售这些积木,围绕它做起来。
美国 TED 的负责人克里斯·安德森,也提出来一个理论,叫作“群体加速的创新”:如果每个人的创新都可以共享,而且可以辅用,最后这个创新一定会越来越快,因为每个人都会跟人 比,要在别人的创新技术上往前再走一步。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它是没壁垒的。你发展得快,我可以比你更快,所以今 天你看似领先,明天可能就会被我超越,因为你领先的所有东西我都可以学走。
开放式创新的两个特点:开放式创新第 一个特点,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快。第二个特点,同时有很多其他的特质造成未来越来越快,一个特质就是协同越来越强,而且 协同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科学美国人》杂志两年前刊登过一个长篇文章,专门对全球创新做了分析。我到现在还经 常引用那篇文章里的话。我们以为创新只是少数人脑子中的灵光一现,实际上,创新是各个 复杂单位的高度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协同,而不是拍脑门。协同要求各个小的细分单位都有优秀者,优秀者把积木搭起来,就会出现好多创新。这实际上是协作,是一个网络结构的协 作。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协作主导者是谁?就是完成创新核心步骤的那家公司,它是要把科技固化成产品 的。不管是有专利式的创新还是开放式的创新,都要走完这一步,都要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用 户能够使用的商品,不管它是硬的还是软的。产品化往往是协同的结果,但是产品化的主导者是谁?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的核 心就是把一个科技发明转化成产品。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出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企业家的数 量。
制造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大优势我们的制造业如果能和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结合,我们的制造业也一定是最好的。
我们一直有一个误解,似乎当不了创新的原创者就不过瘾。不需要每个部分都创新.一个创新的产业链里绝大部分其实不新。有人承担创新,有人承担协同,有人承 担广告,有人承担渠道,有人承担生产。不是每个部分都需要创新,每个部分都创新反倒坏 了,因为整个系统就构建不成了,整个创新就乱了。
第四章 商业思维的升级
病毒启示录一:千万不要小看小物种的崛起
现在的商业生态也是这样,看见一些小的创业公司的崛起,刚开始我们觉得它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它崛起之后带来的商业后果我们其实根本无法预料。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生物的崛起。它带来的不仅是破坏,而是生态大结构重整的 机会。
病毒启示录二:重新理解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我得到的第二点启示是,重新理解了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回过头来看物种战争,它清晰地 分成了三个竞争层次:最浅的是力量之争,深一点的是数量之争,最深的是多样化之争。这 三个层次可以一一映射到现在的商业现象里去。
联想旗下有好几家投资公司,他用这种方式,这跟物种战争里面的两性繁殖有点像。要么嫁 闺女,要么娶媳妇,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混搭、穿越、杂交,形成自己的多样性。这样的 公司没准儿就可以活下来。这是商业竞争的三个层次。到最后,实际上拼的就是多样化的能 力。
病毒启示录三:商业新物种的出现最值得警惕
那些新物种仍然在地平线的远方,还没有到来,这就是这一代创业 者的机会,也是现在所有在世的公司的真正威胁。这个世界哪儿还是什么商业竞争的世界, 它是一个物种竞争的新世界。
如何打造你的联盟
《联盟》这本书能够帮我们解决在管理公司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怎样让员工真心实 意地好好工作。这是一件特别难做到的事。一个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四年,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肯定不会是工资和奖金。发的那 点工资和奖金早就花光了,所以那点钱对他来讲只能养家糊口,绝对不是他最大的收获。他 最大的收获一定是他自己的成长,他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他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他拥 有了更多的经验,他拥有了更多的技能,他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投资给什么人最靠谱?投资给你的同事最靠谱,因为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干活的,你知道他们 工作的状态,你知道他们的思维模式,你跟他们开过会,你相信他能够把这事做好。所以, 孵化自己的员工去创业,这是最靠谱的方法。这和徐小平老师做的那种撒种子一样的天使投 资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求的是成功率。
《联盟》这本书把员工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员工是创始人、合伙人、股东,这些人不用管, 因为他们拿着钱进来的,所以好好干就 OK 了。第二类是初级员工,比如麦当劳里收款的、后厨炸鸡翅的,只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培训和考核 就好,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是简单化的,这种人不要紧。“联盟”这种方法要管理的最主要对象是谁?就是核心的中坚力量,公司里的中层人员。当你 把这些中层力量管理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公司在不断地孵化、不断地变大。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喷射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杰克·韦尔奇说:“你一定要对员工要求得足够严格。”因为这是对员工负 责,员工一天的 24 小时,有十几个小时是在吃饭、睡觉,所以他一天能够用来投资的时间 只有八九个小时。员工把这八九个小时投资在了你身上,他不是来这儿领工资的,而是来这 儿投资的,他每天把人生的八九个小时投资给这家公司,所以你要为投资人负责。你要为这 个员工负责,要让这个员工得到他应得的回报。
中国社会目前最缺的东西,就是每个人能享受自己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苦哈哈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攒够去旅行的钱。这是特别要命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永远痛苦 下去。一个人一定要学会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快乐地去享受它,当然,这需要联盟的帮助, 得让你知道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是可以达成一致的。
第五章 这个世界会好吗?
共识一:打破知识领域的界限《物演通论》这本书的第一个基础就是:138 亿年的宇宙演化史、38 亿年的生物演化史和 1 万年的人类文明演化史是一脉相通的。这是我们要建立的第一个共识平台。
共识二: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都是必然的第二个共识平台说来也很简单,就是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不是哪个天才拍脑门想出来的,而 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尺度带来的必然结果。
共识三:人的生存境况是越来越惨的
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伦》中的核心结论就是四个字:递弱代偿。什么意思呢?它有两个意 思:一个叫递弱,一个叫代偿。
什么是递弱?所有生物都会经历新陈代谢,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高级一点的生物,就必须大量地摄入食 物,所以我们的稳定度越来越差。这是 138 亿年宇宙所有物系,从粒子、原子、分子、单细 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直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的一个总趋势。王东岳先生把这个总趋 势称之为“递弱”。什么是代偿?在生物学上,代偿其实是一个专有名 词。当生物的某个器官的功能衰竭或者损坏之后,想修复这个器官本身不太可能,但是有一 个神奇的效应,其他器官在功能上会补足这个损坏的器官,这就叫代偿。
万物的递弱代偿,我们可以从四个结论来加以观察。
结论一:对外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
结论二:对环境的感受力越来越强过去,我们理解这个现象,总是觉得人 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适应度越来越高。恰恰相反,这个因果关系倒过来才成立,是我们的 社会适应度越来越差,所以必须把自己的信息感应度进一步提高。
结论三:自由度会越来越高,我们现在的互联网经济,我们经常讲的跨界打劫、跨界发展、整合资源,不就是自由 度吗?如果我们再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怎么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呢?
结论四:结构度越来越复杂
为什么感应度要越来越高?因为要接受大量的信息,这就是文化焦虑。为什么我们的自由度 要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要捕捉那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来供我们生存,这就是经济焦虑。为什么 所谓的结构度会越来越复杂呢?因为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协作关系,本质上就是政治焦虑。 所以,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我们人类发明了“政治”“经济”“文化”这么高大上的词, 实际上 138 亿年所有演化而来的物系,都有这三个焦虑和三个需求,以维持它的存在。
递弱代偿是终极真理吗?,王东岳先生屡次讲过,这套东西肯定不是真理。
它没有价值吗?恰恰相反,它的价值巨大,因为我们判断一个理论体系是不是有价值,关键 是看三点。
第一,自洽。就是按照现在人类的思维水平,有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矛盾。如果没有,就 叫自洽。
第二,他洽。它能不能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中发现的那些事实。
第三,续洽。这个理论体系成立之后出现的新知识、新事实,能不能放到这个理论体系中加 以解释。
如果自洽、他洽、续洽这三者都成立,这个理论体系当下就成立;如果将来把它颠覆和证伪, 那也是因为人类观察世界的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新的尺度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只好接受 它,这就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价值。
递弱代偿原理的两点颠覆性
这套理论的颠覆性主要是两点。第一点,生物会逐渐衰亡。过去,我们都认为生物是越来越 进步、发展越来越好的。第二点,关于因果的解释也被颠倒了。过去,我们认为,是人类发展了强大的能力、破坏了环境,导致现在又是气温升高又是各种污染的。我们的生存度越来 越差,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王东岳先生的理论把这个因果给颠倒过来了:因为万物一系演化的存在度越来越差, 不得不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能力,来挂住这个生存线,所以它是一个代偿性的补充。换句话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万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能力,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
在王先生看来,虽然宇宙演化的 总规律如此,但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整体,总该力求自己的存在吧?既然明知道前面是 万丈深渊,所以我们当下之计,一方面要降低我们的代偿度,一方面要延缓存在度的下跌, 扼制我们发现经济和技术的冲动,回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让那个最终的无法避免的结局 迟一点出现。
但是这个观点我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的原因也来自他这套理论,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总规律不可逆。发展经济、发展技术,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 们人类在这条路上,实际上是做了过河卒子,不得不拼命向前。
原因二:人性不可违。
原因三:分工总趋势不会逆转
递弱代偿, 逐渐地分化、残化再媾和,形成全新结构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经济学所揭示的分工总趋 势不会逆转。
启发我对商业的思考,我是从这个理论中不断验证自己对商业趋 势的判断。下面,我给大家做七点推论。
推论一:社群经济不可避免
社群经济:它是主动地只做一部分人的生意,企业和用户、客户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伙伴关系、社群关系,是靠价值观和气味相投协同起来的.
推论二:中间环节不可去掉.
经销商一定干了大量的活,而且是企业干不了的活,才有本 事把钱挣走。你如果觉得这个差价太大,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去优化,但是不可能去掉这 个分工的价值环节。
推论三:“共享经济”中的某些结论并不成立
我经常建议那些在共享经济里创业的朋友,千万不能沉迷或者满足于你的平台上的大 量供应商都处于兼职的状态,那是一个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状态。你应该用一切资源尽快 地把他们从原有的社会分工中抠出来,让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更细的社会分工。应该利用 他们对新世界的好奇心,尽快帮助他们完成这个转化,因为这才是演化的最终稳定状态。
推论四: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以群团化的状态进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也会形成这种分化、残化再媾和的过程,未来的企业竞 争是以群团化的状态进行的。现在,管理学界已经有人提出来,未来的企业不和企业竞争, 而是这个产业链条和其他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这和我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
推论五:新的商机已经到来每当商业进行一次分化和残化之后,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再媾和的冲动。谁能够把握分化之后再媾和的这 个冲动,就一定能推动新的产业类型的诞生,这就是商机。
推论六:想要做大、做强,就要与更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如果你的 企业要追逐做大、做强,就不能局限于和自己体系内的要素进行合作,就必须满市场去寻找 那种更强的个体、更强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也是一个分化、残化再媾和的过程,它必然会带 来一个副作用:你新形成的那个媾和的结构是极端不稳定的。所以,你在组织样式上就必须 追逐飞速的进化,去适应这种不稳定性。
推论七:越小而美,就越稳定如果你要追逐长期稳定,那在分化上一定要退缩,退回到哪怕是夫妻店,甚 至是一个匠人的状态。这样就不分化了,就能更加稳定了。这就是为什么马云认为,在淘宝和天猫的体系中会出现那种小而美的商业。越小而美,就越 稳定,这也符合递弱代偿的原理。
以下是书中提及或是推荐的书籍:《机械宇宙》,“魔鬼经济学”“经济解释”这套书作者张五常;荐郑也夫老师的新作《文明是副 产品》;《医生的精进》;阿什顿《创造》周其仁《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从 0 到 1》的作者彼得·蒂尔;《上帝的跳蚤》《联盟》;《干法》稻盛和夫;《商业的本质》;《物演通论》;《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