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目送》:我怀念的,是无言感动

来源:二三娱乐

01

昨天舍友问我:“你还喜欢看散文吗?”我说:“看,但喜欢的,不多了。”

说起我现在的口味,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从大学到现在,她的书,我看了很多遍,而《目送》,是我书架上的第一本书。

墨绿色的封面,真诚洗练的文字,一打开,便被吸引。

她说,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而我所钟爱的,正是其中的无言感动。

越长大,越发觉真情的宝贵,写的文越多,越喜欢写真实真诚的文字。

深深感觉到,所有的艺术,形式技法永远排在第二位,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真情。

只有真情,最动人,温情地触动心灵深处。看《目送》第三章,数次感同身受到泪水无声滑过脸颊。

《目送》,就是一本真诚,且有真情的书。

02

喜欢龙应台的文章,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

记得朱光潜说过,写作最好的感觉就是“意到笔随”,能够及时完整地表达心中所想,真是一种幸福。我在看龙应台的文字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佩服,无以言表。

最近状态不怎么好,找了几本林清玄的书读了读。他说每天最幸福的就是干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写文章。能够按时吃饭,可以踏踏实实睡觉,另外再把每天所想写成文字,真是一种幸福。

我们都习惯了追求卓越,其实生活中的这些点滴,才是最真实,最贴己的幸福。

03

爱默生说过:“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

《目送》中提到过这句话,这是龙应台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同样,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深深的,是苍穹之下大地野草之根。

看过一些批评《目送》的文章,说书里说的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法登大雅之堂。

当然,这也是现在文学圈的一个怪现象。

有一些从来就卖不出去书的人,对畅销书作家,总是充满了敌视;不怎么写作的人,每天在感叹文学的没落;天天打着文学旗号参加各种活动的人,张口闭口就是文学性;许多本来可以写作的人,因为油水少,转而去干各种事情……

文学,不一定要和社会政治挂钩,文学最本质的任务,是表达美感。当然,这里面不涉及对错,也看个人口味。有些人喜欢当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有些喜欢西方的意识流,都是口味问题。

而我,每每感到浮躁时,总会翻出龙应台的书,在流逝的时光中,心,仿佛飞到了远方的天空。

04

生活总是平淡的,在平淡中发现可以发现美,我喜欢这样的人,更喜欢这样的文字。

其实光明与黑暗总是共存的,我们处在这么样的环境里,关键看自己的内心。龙应台,就是一个心中有灯的人,黑暗无法拘束她,很多事,她看得清,也看得明。

她的文字,总可以触到我心灵的最深处。

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说:“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她说:“这么常地来来去去,这么常地说“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说“保重”,我们都说得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我想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作可能是最后一次。”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偶尔翻开《目送》,有一种无言的感动。

05

写作四个多月了,那天有朋友说:“现在看你的文字,有一种龙应台的感觉。”

当时我就慌了:“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我这水平,差太远了。”

其实说心里话,现在的我,希望自己能写出龙应台那样的文字,记录自己身边的事情,从点滴中看出美,描述真情。

挂在嘴边的,就几个词:真实、真诚、真情。

《目送》给我一种感觉:无言感动。

坚持写文,我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