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①。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②,以視聽食息,此獨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譯說】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儵與忽常常到渾沌的境地裡相會,渾沌待他們很好。儵和忽商量報答渾沌的美意,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飲食、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替他鑿開。”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疏說】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錄唐·成玄英疏: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倏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為非無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渾沌:無孔竅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執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捨,是以不終天年,中途夭折。
【我說】一個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試圖去改變本真。
【他說】這個故事深含哲理,闡釋的意義也非常深廣,包含了相對性的辯證。中華文明的神話系統裡有一個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渾沌”就是盤古開天辟地之前的宇宙,那個最初的虛無狀態。渾沌就是“無”,辟開渾沌,或者是日鑿一竅,最終就是導致“無”中生了“有”。如果“無”是生的狀態,那麼,“有”就是一種死亡,“渾沌”就是這樣死亡的。反之,亦如是。
所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為者敗之,成者反焉”,大多數歷史現象都是這樣,愈是為者愈是敗之,愈是執者愈是失之,因為他們破壞了一種渾沌的和諧。而渾沌的和諧,就在於順應自然,自然而無為。
【注釋】
①“儵(shū)”(疑為“倏”)、“忽”皆取其敏捷有為之義,“渾沌”則譬其純樸自然。
②七竅:指一口、兩耳、兩目、兩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