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得大家發一關於讀書方法之文,實難解讀書亦有方法的,無怪乎夫子於兩千多年前便疾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貴在使人知本,到得現在人們祗知逐末,而不知務本的。乃至讀書一事,竟於方法上求,此實離道遠矣。
有些文章談如何選書,何必去選,世界上最屬中國文化久遠,故,四書五經是必讀之書目,亦是知得為人之本的必讀之書。如此說,並非尊古而薄今,因為時間是最好之參考標準,故,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之經、史、子、集皆可一”讀“。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說的”讀“,非大家習以為常之”看“,是口到,眼到,心到,耳到之”讀書“,如果人沒有經得此”讀書“過程,必不會體會得古人所謂”韋編三絕“,乃至”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是何意境。
讀書一事貴在”讀“,而”看“是無法達至”讀書“之意趣。一個人之注意力再怎麼集中,半刻足矣,何至於春去而無知,吾之經驗,走神以至於旁思,旁思以至於無趣,無趣以至於厭學。”看“書僅是眼到、心到,也會因看到的東西而想入他處,乃至注意力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集中便會事半而功倍,事半而功倍便會對讀書一事失去興趣,失去興趣便絕讀書一事費力而不可為,久而久之,便與書無了緣,實不知乃由錯誤之法而致。
”讀書“是心、眼、口、耳俱到,如若你走了神,便會讀錯,讀錯後耳便會聽到,耳聽到讀錯後即會提醒你應該回過神來,繼續往下讀,通過這種行為強化,你堅持半月二十天,你將對”讀書“一事有更大之領悟,便會樂在其中,一發不可收拾。從此,如果有一天你若因事而拉下了”讀書“,你將會覺渾身有不自在之感。
故,讀書一事,貴在”讀“,捨此,別無他法。惟是此法,最值大家提倡,捨此,其餘之法,不足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