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条新闻的不同解读

来源:二三娱乐

【丰台率先按下京冀一体化 “启动键” 龙头小苏打生产线迁往邯郸】今天上午,国内龙头医药级碳酸氢钠(小苏打)生产线整体转移落地河北邯郸,新生产线今天正式落成。这一外迁将每年为北京卸载5.29万吨燃煤、0.12万吨粉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4万吨,减少72万吨的水耗和1920万度的电耗。北京晚报孙颖

消息一出,引发了河北网友的激动。北京少了这么多能耗和污染,那河北岂不是要多了那么多能耗和污染?你北京是轻松了,我河北的环保怎么办?经过@河北事儿 的转发,很多河北网友加入到讨论中来。一时间,“邯郸挺住”的声音在微博里响起,“今夜我们都是邯郸人”这句话因为这新闻不会得到公知关注,目前还没有看到。

京津冀一体化是最近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河北人民自然也非常关注。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一地人民总是希望看到自己在一体化进程中能得到什么,而害怕自己将会失去什么。作为北漂的一个河北人,我自然也对这种“损人利己”的产业转移方式很是气愤。

再往下看,则看到了这一段:

在北京,因为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凌云公司的生产线每年生产2万吨小苏打,消耗煤炭5.29万吨,耗电1920万度,耗水72万吨,产生粉尘0.12万吨,排放二氧化碳38.4万吨。
  而搬到河北邯郸,这条小苏打生产线也将升级,产量扩大到6万吨,而煤炭消耗和粉尘排放为零,还将消耗新兴铸管武安工业区回转窑排放的二氧化碳1.6万吨,耗电量也减为840万度,用水量降到13.2万吨。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

这就是了,这条生产线的搬迁,既能缓解北京的能耗和环保压力,又促进了河北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企业通过搬迁生产线,对其进行了升级,在产量扩大的同时,能耗和污染得到了遏制,这本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为何网友会做出不利于河北的解读呢?

答案只有一个:角度不同。

《北京晚报》只是在微博区区140个子中告诉大家这个厂子搬迁到河北对北京有什么利好,而一些其他细节就自动忽略了。同样一个新闻,北京人看到的是污染和能耗减少了,河北人可能看到的是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有了新机遇,而国资委和央企可能看到的是央企产业转型升级有了新举措。但不完整的信息带给不同受众的效果却恰恰相反。

京津冀一体化是当前的热点,但也是难点。北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解决自己面临的能耗、环保、交通等问题,而河北面临的问题其实更多,河北人民希望在一体化过程中既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又能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个问题如果再涉及到央企,那么情况更加复杂。央企既承担着保增长的任务,又要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种多方博弈过程中,决策者处在利益漩涡当中,一些尺度很难拿捏。而上述新闻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央企从北京迁移到河北,是能够形成三赢局面的。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在原来狭小金贵的厂房内,很多环保设备难以安装,换了地方也能整体规划。”这不就是产业升级的一部分吗?

事情是好事,《北京晚报》及时进行了报道。但目前的舆论环境和舆论工具毕竟不同以往。再过去,《北京晚报》只是在北京发行,上面的新闻即便不说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得到北京市民的好评;而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让《邯郸晚报》说去好了。但互联网时代,新闻本身也碎片化了。《北京晚报》的微博,北京人看,河北人难道就不看,或者说看不到吗?这种情况下,新闻的碎片带给媒体和受众的可能就是偏见。

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居民抗议工业设施兴建的事件。这固然和居民科学素养不高,部分房地产利益相关者挑动有关,但媒体提供碎片化信息的问题也难辞其咎。仅以上述新闻而言,本来是多方受益的好事,但不恰当的传播激起了不良的社会反响,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这就是值得新闻从业人员认真反思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