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确定地崛起

来源:二三娱乐

1.

今年年尾,我作出了离职的决定。

在离职前,我反复地、反复地问了自己这几个问题:

  1. 这份工作能带给我的个人能力提升空间有多少?
  2. 自己在目前平台的发展前景如何?
  3. 离开这里,我的下一步又应该怎么走?

坦白说,如果留下来是个更好的选择,我不会轻易改变。

因为,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内部因素需要自我驱动、认知、行动,外部因素则需要一些机会机遇。其中,认知上的改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我观念视野的拓宽。

当你可以更宏观、笃定地看待自己未来的时候,你走出旁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每一步,实际上都在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报了一个深度学习训练营,以此为起点,迈入了知识类学习社群这个圈子。

这个圈子里,开始知道了 秋叶、萧秋水、古典、李笑来、彭小六 等等一群知识管理分享的大咖;开始与一群小伙伴一起,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听几本书、学习一到两个得到专栏;开始融入这个群体,与一群与我一样有着焦虑感的同类,在这条学习之路上坚定地爬坡前行。

我自己在职场上是一个跨界者,两年前从传统行业跨到现今行业。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又将纵身一跃,跳往下一个不知深浅的兔子洞。

我曾以为,即便是跨界,以前在职场上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会给我带来太大损失。曾经学到的东西,一定能以某种形式转换为自己新征途上的力量。

现在,我更笃定这个看法。

一切,都源于积累。

有些道理,我们必须知道,越早越好。

2.

从前,有个哥们,十分好赌。他将自己的家产都败光了,还欠了左邻右舍一堆钱。于是他逃离自己居住的城市,出门躲了两年债。家里的婆娘写信给他,让他赶快回家,再不回家就要给他戴绿帽子,要跟他离婚。这哥们愤怒了,下定决心回家去。

回去的一路上,他十分不安 —— 自己欠了那么多钱,该怎样才能还清呢?碰巧,这哥们半路遇到一个贵人,贵人见他愁眉不展,于是让他附耳过去,巴拉巴拉巴拉。

这哥们将信将疑的回到家中,先是安慰了家里的婆娘,然后就鼓起勇气,按照贵人的方法,去见他的那些债主们。他一家家地敲过门去,对他的债主说:“兄弟,我回来了,你先别急,我承诺,我会还清欠你的钱。不过有个请求,我希望能分期付款,当然我会给你足够的利息,一年,只要一年,我一定还清欠你的所有钱!”

这哥们的债主被他的真诚(li xi)感动了,同意了让他分期付款。

就这样,这哥们一个个说服了所有的债主。此后,每个月发工资,这哥们扣除了必须的花费,将剩余的钱存在了一个罐子里,埋在自己家后花园的土里。

一年内,他还清了所有债务,也将定期存钱的习惯保留了下来,每个月必然存下十分之一的收入到土罐中,然后埋在后花园土里。

后来,这哥们成了当地最富有的成功人士。他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发达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许多年以后,这块石碑被考古学家发掘了出来,于是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3.

有些事情,知道得越早越好,因为早点知道,就可以早一点行动。

两年前我得知《巴比伦最富有的人》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有些感触,但并不认为定期存钱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财富收益,因此并没有任何行动。

而今才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假如每个月定存1000块钱,两年能存上两万四千块;换成定投的话,物色一个年收益10%的基金,两年能攒下两万六千多块。

这钱看似不多,经不起三个iPhone的更新换代,买不起一线城市的一个平方,甚至无法给对象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但如果碰上经济困难的时候,这笔钱又有难以忽视的战略性意义。

你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裸辞,你可以用来救急一场突发的急病医疗费,你可以给生活各种突发的状况上一道保险锁 —— 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用到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就像吃饭,我们吃9个馒头就会饱,那每餐少吃1个存下来也没有什么。而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而言,存下来的这个馒头是“救命”用的。

当然,理财的意义不仅限如此。

巴菲特曾说过:“对于三十岁左右,具有一份稳定收入的青年人,我的理财建议是:长期定投指数基金。”

为什么巴菲特这样建议呢,我想这可以基于两点朴实的观点:

  1. 定投基金没有炒股那般的起起落落,风险低;
  2. 在熊市时买入,在牛市时收割,操作少,操心少。

而基金投资中,又隐含了复利这个概念。复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滚利,一开始可能不起眼,但慢慢地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让人瞠目结舌。

复利曲线

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就是: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这里隐含的也是复利这个概念。

爱因斯坦也曾这么诠释这个概念:

“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而不是核子爆炸。”

当然,基于现实中的很多复杂情况,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每个月都定投1000元这样坚持上五六十年而分文不取出,即便你知道这样做能让你五六十年后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到七八十年后能成为千万富翁……但还是太慢了是不是?

幸运的是,还有另外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稳赚不赔,而且在这种投资中,复利效应依然存在。

4.

上海电表厂的班里有个小工,没事就看英语书自学英语,而其他的小工没事就抽烟打牌踢球,还嘲笑这个小工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用得到英语么?

后来厂里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没一个人看得懂,就这个小工行。厂里一下子轰动了,所有人都对这个小工另眼相待……但觉得他厉害没用,他还是做他的小工,地位并没有改变。

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有个机关缺个翻译,听说这里有个年轻人行,就跑来把他借走了,再也没还回来过。

电厂里的工人有时会谈到这个小工,说他的名字特别难写。

这个小工叫杨洁篪,上一任的外交部长。

5.

杨洁篪的故事中讲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道理 —— 机遇给有准备的人!其中,还隐含着另一句话:

一切都是靠积累。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享受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被这种高速节奏的生活不停驱动着。我们使用着市场上最新最时尚的现代产品,追逐着时事热点,也在这个不停歇的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个勤劳的齿轮。

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个时代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这件事。

也许,唯一能对抗时代变化的,只有学习了。

时光回溯到千万年前,在那个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百千次的云雨天闪电中偶然发现了林中燃烧的火焰,慢慢学习掌握了用火,倾斜了时代的天平,让人类逐渐在物种生存角逐中赢取了一席领先之地。在那个时代,不确定的不是薪资、住房、福利,而是生命,是存活的权利。

千万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在学习中进化,创造掌握了种种工具,千辛万苦地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相对而言,在千万年后的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去用自己的努力对抗时代的不确定。

讲到这里,回到上面的话题,那件幸运的事儿是:知识、经验、技能的学习,通过积累,也可以达到复利效应

有的人学英语,一开始激情澎湃,每天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是学了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都感觉不到有什么效果,于是放弃。过早放弃的人,只能收获到那么一点点的“利息”,少得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更可气的是前边花费的时间,几乎白白浪费了。

时间这种成本,你花销了就是花销了,是不可能找不到任何人报销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读书方法叫:主题阅读。它的运用方法是,准备好同一个主题或相关联主题的一批书籍,然后在一定时间段内带着目的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加深记忆,从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思想,并有助于形成框架性的思考。所以,大脑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遵循复利曲线的。

有趣的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恰巧是一个水平翻转的复利曲线。而主题阅读,实际上就是通过不断创建大脑内知识的关联点,来加深记忆对抗遗忘曲线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在上个时代,有不少人鼓吹知识无用论,而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也同时开放了知识红利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成本极大地降低,知识分享渠道几乎无处不在,知识的流通速度随着海底光纤在世界不同的空间互相脉动,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学习,包括学习如何提升学习的能力。

单纯的理财投资,对抗的是不确定生活中的经济因素。而对自我提升的投资,则是全面对抗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一把利器。

有些道理,我们必须知道,而且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行动越好。

总结一下,我们如何走上崛起之路:

  1. 培养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知识,定期储蓄。
  2. 投资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药不能停。

我们积攒起来的每一分力量,都会成为将来对抗不确定性的救命稻草。

不用怀疑,黑天鹅总会在我们生活中张开翅膀,你之所以还没感受到这股黑暗力量,仅仅是因为你的父母长辈们帮你顶住这份压力而已。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开始规划自己的理财知识学习,开始拿起一本书来阅读,那这篇文章就有它的价值。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么很抱歉,这篇文章浪费了你的时间。

理财入门书单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乔治·克拉森
《小狗钱钱》 博多·舍费尔
《穷爸爸与富爸爸》 罗伯特·清崎

学习如何学习的入门书单
《王者速读法》 齐藤英治
《这样读书就够了》 赵周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

最后,套用古典老师的一句话:

“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地生活,为个体崛起的时代做好准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