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阳的前世今生

来源:二三娱乐

【列车北上】

黄昏的列车由洛阳沿陇海、京广线北上,窗外的风景飞速的后退,拥挤的车厢中我在对这个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安无限遐想。安阳简称邺,古称彰德府或相州,西门豹投巫婆入漳水以正习俗和北宋宰相韩琦三治相州的故事均发生在此,还有那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带给安阳中国文字之都的称号。

列车在黑暗中经过杜工部的故里巩义,车窗外是曾横戈陈兵的虎牢关和兴洛仓,到荥阳了,郑州城的灯火辉煌一闪而过,陇海线北边是“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的比干墓,这个殷商的宰相剖自己的心也没有挽回六百年殷商江山的崩溃,可不悲欤?下一站是淇县,历史上的淇县在《诗经国风 卫风 氓》都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浪漫句子,还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车窗外全缱绻的粉黛和“汤汤的淇水”,但是,这就是厚重的河南。皓月千里下仅剩星火点点、清幽小道和村庄。黑暗中经过汤阴,岳飞故里,在记忆中对汤阴保留着“还我河山”的匾额,遒劲潇洒的字体只有岳飞才能诠释意气风发的绍兴年代,和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称“中兴四将”是曾经遥不可及的转身。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么?

知音少,绕阶行,欲将心事付瑶琴,不是么?

对于汤阴而言,有故事的还有朱仙镇的年画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抵达安阳已经是深夜。

清晨沿着彰德路北行到洹水公园,单檐歇山式牌坊上的“洹园”是张海的手迹,背面“邺下胜景”四个字引申出这个城市被称为“邺”时尘封往事。洹水也是中国北方有名的河流之一,袁世凯曾隐居洹水。园中的高台名曰“拜相台”,据说两千多年前洛阳人苏秦在这里被授六国之印成为“纵横长”,带领六国共同抵御西秦,“民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苏秦还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砥砺后学,晨风轻抚,洹园中一池清水扬起潋滟,湖畔的杨柳在朝阳中泛着金光,映衬那一泓碧波,三两行人如织,茵茵的小草上晨露也闪着辉光,而硕大的园林景致——亭台楼榭,绿窗朱户,十里繁华,缕缕清风吹散湖边的清梦。

园北既是袁林,一道深红的照壁矗立袁林外,沿路北行,经过拱桥就可见袁林的牌坊与望柱。望柱是墓地的象征,而袁林的望柱则与众不同,在神道两旁,身材矮胖的文武官员石像与虎马熊豹等石兽阵列分列左右,而神道的中央——单檐硬山式的碑亭内就是袁世凯的墓碑,碑由一个赑屃驮着,这种像龟的神兽又名龟趺,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喜负重。碑上是袁世凯的继任徐世昌的手迹:“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字体遒劲端庄,这个在前清科举中获得全国第四名佳绩的才子与墓主在有生之年是默契之交。绕过碑亭,可见一大殿和分列左右的厢房,大殿陈列着安阳的殷商时期的一些出土文物以及甲骨文拓片,玻璃柜中殷商时代殉葬奴隶临死前为求生而挣扎的状态,红楼梦说“白骨如山忘姓氏”,奴隶主墓室的豪奢以及那些精美陶艺在千年以后呈现的古朴,瞬间可回千年。殿外的东西厢房陈列着有关于袁世凯生平事迹的资料和图片,这个民国的大总统自诩家世可上溯到东汉的袁氏(即袁术、袁绍)家族,确实袁世凯的祖上也是建功立业的人物,祖父袁甲三以及叔父袁保龄、袁保庆等都是当时的显宦,袁祖籍豫南周口项城,世称“袁项城”,因其母为侧室在家族矛盾中迁居安阳。厅中展示着袁的叔父、时任兵部侍郎的袁保庆的信札手迹——对他的谆谆教诲,授以官场如戏的教导。袁世凯跟随淮军将领吴长庆出兵朝鲜成为他走上军政道路的发端,后来的天津小站练兵则成就了袁世凯的“中华帝国”的根基——段祺瑞与徐世昌及王士珍与冯国璋(冯巩的曾祖父),这为袁所倚重的文臣武将出入袁幕,与袁相系半生。陈列室的北面则是一个立于高阶上的白色圆形建筑——这是袁世凯的坟茔,墓前铁门上的墓徽饰之以飞鸟鱼虫和日月星辰,象征着墓主身份的不平凡,而整个袁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又暗示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背景,记录那个时代旧中国的屈辱和尴尬。

我良久伫立在墓前, “荒野枯杨曾为歌舞场”,信然。袁出生阀阅,一生从出兵朝鲜的戎马生涯到清廷中争取名位中的软磨硬泡到最后的帝制风波一直伴随着钩心斗角,直到最后的“送命二陈汤”——袁培养的陈宦陈树藩和汤芗铭分别在四川、江苏和湖南宣告独立,彻底埋葬帝制梦。一切沉寂于此,被这一方厚厚的坟冢所抑压,漫说当年从保定的直隶总督部堂之位以退为进而隐居垂钓洹上,或者戊戌喋血时津京之间神秘的夜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曾凭吊过蜀南的刘光第墓——富顺西湖畔长眠着这个在戊戌变法中就义的刑部主事、章机上行走,青山有幸埋忠骨。而对于安阳的袁林,改革与保守的交织,传闻正是由于袁的告密才使光绪帝被囚禁瀛台以及支持变法的六个支持者身首异处。百年后恩怨与斗争早已在史书中泛黄,融于洹水,融于沱江。坟茔上萋萋衰草在风中摇曳,有人在这里看到人生极乐后的寂静,有人看到荣耀,有人看到仕途的激进或者在秋风中的一抔黄土。

走出袁林,再次回望袁林前的牌坊,牌坊上的朝天吼仰视着静穆的晴空,守候着主人的坟茔。

著名的殷墟在安阳城西北。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的门口是红黄色彩交织的商代建筑,两座垛楼便于守备的士兵瞭望周围警,古代通信以狼烟宣告周边信息,而殷墟垛楼的作用想必也如此。经过垛楼,即是“甲骨文发现地”的石碑,沈鹏的手迹,背后不远处则是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复制品,这个鼎现在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存放在北京,出土于抗战时期的鼎有这样一段的故事,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索,发现司母戊鼎的吴培文老人为了保护国宝全家辗转反复八年之久,终于在日军投降后将鼎交付到国家手中,所以后来在安阳拍了《家在洹上》这样一个电视剧纪念这样一段历史。鼎的后面则是一个宫殿式样的建筑,这是殷墟博物馆的展厅,里面陈列着文字的拓片以及玻璃罩下的奴隶和动物殉葬时挣扎的骸骨,从扭曲的样子明显可见求生的本能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样子,或半生勤勉的为主人忙碌,或曾有过功绩,但所有这些或被奴隶制度下的黄土所掩埋或被主人的一道指令所覆盖,以至于数千年以后我们从出土的文物中不用去猜度就知道当时的痛苦情形。展厅的橱窗里陈列着当时考古界对发现殷墟过程的记录,可以看到郭沫若等书信中所表达的欣喜,历史的断代在这里链接,首先是一九零八年罗振玉在获知甲骨文出土地点后三次派人前往安阳搜求甲骨,并从一万多片甲骨中精选出二千多片印成《殷墟书契前编》。而王国维则把甲骨文应用于殷商历史的研究,以此证实司马迁的《史记》中殷本纪关于商王世袭的可靠性。董作宾则有组织的对甲骨文保护和发掘,这种珍贵的文物被称为“龙骨”入味中药药材序列,而董的所为保护了断代历史的链接。郭沫若则结合新时期的考古思想,续写新篇。而他们四位,就是中国甲骨文领域著名的“甲骨四堂,罗董郭王”,因为王国维字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而郭沫若则号鼎堂,彦堂是董作宾的号。大师在这里汇合通过这些象形符号检索着史上的谜团,断代的殷商历史也在这里续连,安阳的厚重承载了这些图腾。

突然想起了陈寅恪挽王国维的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名士才情,大师风骨,圣贤学问,黄卷青灯。不是么?

沿着展览厅向北,空地上陈列的玻璃罩里面是小小的骸骨,这也是当时的奴隶殉葬的情景,弯曲起伏的形状也展现了他们临死前的苦楚。沿小山阶梯缓缓而下,放大的甲骨文复制品矗然而立,正面是甲骨文拓片上的原文,背面是译文,内容多为商王祈雨祈福问吉凶或农业的丰欠,而甲骨文以其象形的图腾象征着人类文字的雏形和文化的进步,告别了结绳记事。殷墟的西边,则是妇好墓,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传授百姓农桑织网,协助商王征战四方,雕塑说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信然。

在门口再次回望殷墟的垛楼,高高的矗立在洹水的北面,记录那断代的王朝历史,在豫北午后的阳光下投射着殷商在安阳的背影。

在安阳中山步行街的旁边,是安阳的鼓楼,晨钟暮鼓也好,左钟右鼓也罢,这是古代百姓获知时间的渠道,通过钟鼓的敲鸣作息,楼上悬着的钟重铸于清末,而四周的帛画则是安阳的八景,溪水潺潺,洹水汤汤围绕这个城池,这就是安阳,中国北方一座美丽的城市。钟楼的旁边,是郭朴的故居,郭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阁老,在徐阶、张居正、李春芳之后成为内阁大臣,郭朴生平俭朴平实,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获得皇帝的首肯赋以重任,故居是传统的豫北四合院的古建风格,院中栽种着石榴树,石榴多籽,意味宅主人多子多福,绵延家业久远,正屋供奉着郭朴的塑像,正襟危坐,和善的面容,犀利的目光显露出这个阁老在人生沉浮中的自在和进取,荣也忍,辱也忍。塑像下面的文字记录着他的生平,至勤至正,至忠至孝,郭朴晚年致仕回乡,继续造福家乡父老并终老安阳。

在漫天的暮色中离开了安阳,洹水绕城东去,斜阳一抹,芳草萋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