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长未必是冷冰冰的数据,还可能是那些当时不敢泄露一句的自我挣扎【

来源:二三娱乐

并不是所有的成长都高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些成长在心里,像藤蔓,默默痴长,有时还有撕裂般的痛。

成长未必是冷冰冰的数据,还可能是那些当时不敢泄露一句的自我挣扎【剽悍读书营成长记录】

疏导情绪:从崩溃的边缘走向热爱生活

读书营前,我的社群生活:

17年6月,参加一期行动营,第一次见识线上社群。7月,意外成为社群小榜样,拿奖,公号上稿。8月,入创意营,上稿,做分享。9月,入内容组。10月上旬,分享,退出内容组。12月中旬,百日写作行动。

11月呢?

我在调整自己。

不,这是谎话。

真实的情况是,我在苦苦挣扎。不仅仅是11月,而是从9月下旬开始的整整3个月。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

晚上非常疲倦,八九点坐在椅子上就控制不住地睡着。总在凌晨一两点醒来,睁眼挨到天亮。上下班骑小电驴,要出声提醒自己“看前面,打转向灯,看左边,好,避开了一个人”。不敢进商场买衣服,每周末在人来人往的街上蹲着大哭。(没专业测评过,大概推测在边缘吧。)

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让我第一次变好的是百天写作行动。

最开始定的写作方向太困难的,使情绪问题变本加厉。不知道怎么,我终于想到靠写东西来发泄情绪。我把难过的每个瞬间直接写出来,不管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文采对别人有没有用。

还记得有一天的打卡上写的是:“已打卡,私密内容”。

兔小莹回我:是什么私密内容呢?

是103遍的“我真的很难过”。


经过此事,今年年初规划时认定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情绪稳定”。

读书营两个月,我反复思考自己的生活,领悟到“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才是情绪稳定的最好办法。

4月底,开始连续记录小确幸。这是上半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它让我的情绪再次从另一个角度变好。

刚开始几天,写得啼笑皆非。

我还没有主动发现幸福的习惯,简直是以对待课题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像开了雷达探测,一分钟都不敢疏忽。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几点,真的是我一天中感觉到的所有幸福的总和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更重要的,是记取那一二。

我们相信的,会拯救我们

渐渐的,能发现的幸福越来越多。大概写了半个月吧,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体会幸福的能力在增强。有些明明是不好的事,我也学会自嘲了。

比如有天下雨被淋得透湿,瑟瑟发抖,导致我上课带读词语发音总是不到位,窘迫的我干脆告诉学生:老师我冷得牙齿打架,等明天暖和了普通话水平才会回升。

我变得好玩了,挖掘出了自己隐藏的“逗”的天赋,丰富的讲话语气和表演常常可以让爱人一天笑上好多回。

小确幸的记录还让我收获了很多温暖,也给予了他人力量。这真是,意外之喜。

美好的记忆1 美好的记忆2 美好的记忆3

情绪稳定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半年,也遇到一些事,但在生活中,我真正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疏导情绪,通过改变自己应对事物的心态和方法来让自己快乐。

很多事物用眼睛看不到,要用心。

但收获不只如此。

由于自身对情绪感知力很强,一旦走出了自我束缚的牢笼,便自然而然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于是5月6月,我都在践行“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的原则。

作为大班的班主任,最头疼的工作就是处理孩子之间花样繁多的摩擦和家长之间互不谦让的护犊行为。之前很多时候我都是强势地直接摆证据讲道理,不容他人置疑。最后往往是孩子和家长都哑口无言,但并不那么愉快。

这两个月,因为自身情绪稳定,每当发生情况,就不那么觉得是“被冒犯”,反而有种“他们需要我帮助”的认识。于是在社群中习得的沟通安抚话术、表情符、语气词都能自如地使用。安抚完情绪,讲道理也不再那么生硬了,会自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糅合进去。

效果是显著的。

我的孩子们在学校笑声更多了。往年的假期告家长书让提意见,几乎没有家长会提,前几天收上来看,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写了“老师很负责”这样的反馈。私下和好几位家长也有了后续深入的探讨。

上学时,历任班主任都评我“多愁善感限制了才华”,情绪问题确实困扰我十几年了,是我一直隐隐自卑与羞耻的。我不敢说我已经彻底解决了它,但这半年,我一直与之和谐共处,甚至有效利用了它。

在与自身斗争上,虽然疼痛,但我赢了一场。

我也渐渐相信,人身上没有绝对的“缺点”,只有“特点”,用得不好,麻烦连连,用得好,出奇制胜。


深度思考:从所谓聪明到追求善良

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朋友说我“别人说的话都伤不到我们,你倒好,看得那么透彻,一句话把我顶到墙上,还往里摁一摁”。那时还无耻得很,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事。现在看来,真的很傻。但我还是会犯。

4月上海之行,我舞台上的表现自然不能算好,这是没讲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在别人的复盘里看见“有些演讲者的水平根本撑不起他的主题”这句话,我还是难过了两分钟。我很清楚,笔者说的是实情,很公允,也并没有指向任何一个人。我难过是因为我也是这么看待自己的。

这两分钟的痛让我开始反思很多习以为常的事。

举个例子:“不要玻璃心”。这句话是否真的正确?

对于自己,我们当然该要求自己钝感力强一些。玻璃心害的是自己,会让别人不敢跟自己太坦诚。

但我们是否可以要求他人不要“玻璃心”呢?甚至以“他人玻璃心,我可管不着”为借口,来说一些自己觉得是实情却伤害他人的话?

我班有个小姑娘皮肤比较黑,调皮的男生总喊她“黑皮”。她不甚痛苦,来找我倾述。这其实已经是校园欺凌的一种了。在共情安抚之后,她说:“我知道他们这样做只是觉得好玩,但我真的很难过。”十岁的孩子,被伤害了还如此理智,不说他人坏话。我们能说:男生说的是实情,你不要“玻璃心”吗?

现实生活中,说话总是以“我说话比较直,你不要生气”开头的人,大家都不喜欢,也会自觉地不做这样的人。

那么,网络上,就可以了吗?

一字一句,有时真的像刀子一样,扎在屏幕那端与你无冤无仇甚至帮助过你的人心上。而说的人本身并没有想过,承受的人需要怎样的努力才能消解这些话带来的痛苦。

于心何忍?理性何在?

有些人说:我让他人不要玻璃心,因为我说的是实情。

《他人的力量》中,唯一对人有益的是第四层,它有三个特点:

对别人给予足够的关心,说话的时候不伤害别人;对别人说话要直接坦诚;关注行为改变和更好的结果。

如果说的是实情,符合第一和第三个特点吗?如果不符合,我们说的,对他人有害无利,与“键盘侠”有何区别?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罢了。

更何况,你以为的实情,真的就是实情吗?


这半年的读书营,我好几次看见自己耍小聪明的那副嘴脸。

我曾觉得自己对文章的判断力还不错,就大胆地去挑别人的刺,当看到Ta在复盘里写“还是我自身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如鲠在喉。

对不起。

我曾在看到别人模仿我的文章后无礼地质问,使得对方惊惊惶惶,经他人点化后方重新沟通化解。

对不起。

我曾看出了自己连队运营中的问题,在它长大之前却置身事外,还附和了几句抱怨的话,并没有及时贡献我的建议。

对不起。

……

多次反思,无比后悔。

承认自己的傻,是更重要的成长。

我也更加坚信,善良远比聪明重要。聪明也许是天赋,也许可以习得,但善良是一种选择,对这个世界更有意义。

成长未必是冷冰冰的数据,还可能是那些当时不敢泄露一句的自我挣扎【剽悍读书营成长记录】

成长并不都是欢欣雀跃,喜大普奔,更多的时候,它是痛苦,是自责,是一遍一遍回放场景的反思,是默默咀嚼、咽下痛苦后仍然坚持的星火。

这半年,情绪稳定了,生活快乐了,工作效率高了,收入增加了。社群内的成绩也不错:主题营第一、第五,参加线下大会,做分享挣钱。当然,还读了书。

4月见我非常尊敬的amyshen姐姐,她说:要把这些习得的思维和做事方式用在现实生活中,让自己和别人更好。

我谨记在心。

下半年会逐渐从社群中抽离一些,更认真去做实事。因为,这半年还有个大收获——我初步理清楚接下来真正想做的事了。

感恩剽悍社群,感恩读书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