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来源:二三娱乐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看综艺节目《我们相爱吧》的结尾,不愿意分开的吴昕想到曾经看过的电影《降临》,说,他和我们的经历很像,他说的是,即使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电影降临改编自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特德·姜是谁?

他是被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的美国华裔。

事实上,特德·姜从1990年开始至今,只发表了八篇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或者中篇。那为什么他能享受着这样如此高的声誉呢?因为每篇都是精品。八篇,让他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等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你一生的故事》是他最最有名的代表作。

那,我们来聊聊这个故事吧。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小说的剧情简单的概括就是: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遇到了外星人,应该怎样与他们交流?

主人公路易斯是个语言学家,奉命被派去学习外星人的语言,在两个完全陌生的文明中开始了艰难的对话,他们运用机器记录下外星人独特的发音规则,用编号的方式播放给对方听,并且利用手势相互交流,最终窥得了外星人的语言构成甚至是他们的物理规则。

那,你以为后来的结尾是什么样的呢?你以为外星人从此来到地球和人类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或者外星人大战人类想要摧毁地球?你错了。

结局是外星人离开了地球,而学会了外星世界规则的地球人则默默地感慨万千一番,然后该干嘛干嘛。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特德·姜的小说,哲学意义总是大于科幻价值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剧情中处处隐含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理念。

故事中外星来客七肢桶的语言结构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的语言是同时表现因和果,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

对于这种预见未来的理论,用了一个“岁月之书”的寓言来说明。

如果一个人翻阅了岁月之书,知晓了自己的未来。比如说,他知道自己将来某一天要干什么,那么他偏偏不去做,那么预见未来就变得不准确又没有意义。然而,对于七肢桶来说,知道未来变成一种责任,他们必须去完成这个预见到的未来。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因果组成,因为有“果”,所以有“因”。因为有自由意志,所以不可能预见未来,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可以预见未来,那么则不可能违抗命运。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简单的说,就是当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时候,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会对你的选择产生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后悔的结果。

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知道了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

我觉得两种方式其实都挺痛苦的。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主人公路易斯学习了七肢桶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洞悉了自己未来五十年的命运。

“我的意识则和从前一样,好像香烟上的火头,缓慢地,连续地向前爬行。不同的是,现在,香烟两头都是记忆的烟灰,没有燃烧的一头也是一样。有时我也会被语言b完全支配,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烟灰,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

她明知女儿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死于一场登山事故,但她仍然选择爱上她的父亲,怀孕,生下她,珍惜拥有她的每一天,爱她,陪伴她,直至失去她。

虽然,这样的爱,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哀在爱着。

我猛然想到了黛玉,黛玉常做悲词,又何尝不是对宿命早已预知的无奈呢?宝钗曾教宝玉:“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样想来,宝钗大概也是自知的吧。爱上一个人,心中已有对厄运的预感,明知道会重伤,却仍然去爱了,一边悲伤,一边幸福。

即使遇见所有悲伤,我依然愿意前往

我们预知了自己终有一死的宿命,但是那又怎么样?

如果知道会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如果知道会离别,你会拒绝相遇吗?

“我开始知道,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我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如果不知必然,那么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这是无可避免的。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

朝着已知的命运,完成预定的结局。

即使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