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皇甫冉《酬张继》唐诗鉴赏

来源:二三娱乐

篇1:皇甫冉《酬张继》唐诗鉴赏

皇甫冉《酬张继》唐诗鉴赏

【原文】

酬张继

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

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

【赏析】

首句直起。“怅望南徐登北固”,南徐为润州别称,北固山亦在润州,下临长江。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三、四两句宕开。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浔阳为江州别称,与洪州相邻),皇甫冉在此紧扣潮水做文章。“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别称,亦与洪州相邻。二句说本想托潮水捎带音信,但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晖。

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作者介绍】

皇甫冉(717—770)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十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等职。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江苏宜兴),据说他所住村庄后来被称为皇甫舍(今属芳庄镇)。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篇2:酬张继,酬张继皇甫冉,酬张继的意思,酬张继赏析

酬张继,酬张继皇甫冉,酬张继的意思,酬张继赏析 -诗词大全

酬张继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

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

篇3:皇甫冉经典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酬张继

皇甫冉

怅望南徐登北固,

迢遥西塞恨关东。

落日临川问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

篇4:皇甫冉经典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一篇小序,说明作诗的起因。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张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作为酬答。

首句直起。“怅望南徐登北固”,南徐为润州别称,北固山亦在润州,下临长江。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三、四两句宕开。

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浔阳为江州别称,与洪州相邻),皇甫冉在此紧扣潮水做文章。“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别称,亦与洪州相邻。二句说本想托潮水捎带音信,但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照。

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

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

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

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

知君名宦未蹉跎。

篇5:皇甫冉经典诗词鉴赏

孔巢父,少时苦学,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永王李璘起兵,辟署幕府,不应,隐迹民间,璘败,因此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荐为左兵卫曹参军。这首诗即作于代宗广德年间,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时。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翃的名句“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北虏”,指吐蕃。广德年间唐军真正的“出征”,似乎只有二年九月的一次,《旧唐书·代宗纪》:“九月乙未朔,丙申,诏征河中兵讨吐蕃。”当时吐蕃强盛,经常侵入内地,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县,但地在广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南河”为“河南”之倒文。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金圣叹批得妙:“唐诗难看,如‘塞草青青战马多’句,正极写上句边心之杳杳,犹言满眼纯是战马,并不见一乡人也。不会看唐诗人,乃谓竟写马多矣。”(《金圣叹选批唐诗》)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曹丕《与吴质书》:“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典论·论文》:“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此用其意。下句说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我军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视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皇甫冉诗本属王维一路,但这首送人之作却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和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殊难可贵。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