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赋作文 篇1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赋作文 篇2
我爱那清新飘逸的兰花,我爱那凌风傲雪的梅花,我爱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我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但我更爱那妩媚动人的桃花。
奶奶家楼后有一片桃树林,春天里,我常常走进桃花林,观赏那美丽的桃花。初绽的桃花,刚刚张开一点嘴,花瓣还没完全展开,露出一点淡黄的花蕊,它仿佛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脸涨得通红,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容,又像一只还未完全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才探出半个小脑袋,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桃花的花蕾也十分漂亮,一个个圆形的粉红色花蕾,就像是一个个柔软的小绒球,又像是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枝头,把桃树装扮得异常美丽。走过桃林,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地上落了一层厚厚的花瓣,好似一张粉红的地毯。
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摸一摸那娇嫩的花瓣,却不小心碰到了树枝,惊飞了树上的小鸟,落下一阵桃花雨。
桃花赋作文 篇3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泡泡演讲稿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桃花赋作文 篇4
昨天妈妈和爸爸还有妈妈的同事们带我和杨涵宇一起去桃花林玩。
大约行了二个小时的车程吧,就到了桃林水库,过了桃林水库一会儿就到了。一阵阵微风吹到我的脸蛋上,我觉得格外的凉爽。一阵阵清新的'桃花香气钻入我的鼻子里,让我格外精神。一片片粉色的桃花林,仿佛我们走进了一片连绵不断的画卷。
一到山上,我和杨涵宇走出了大队伍,两人在山间跳来跳去,像两只活泼的小猴子。一路上我们都看见了溪流,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我和他一起把鞋底黄色的泥巴洗干净,又像猴子一样在山间跳来跳去了。
我玩累了就静静的坐在一块干净的石头上认真地欣赏着美丽的桃花。
一朵朵花争奇斗艳,色彩明丽。从远处看像是给山上披上一块粉色的纱巾。有的是桃花仙子,有的还是一个小小的的花骨朵儿,他们仿佛在比谁更加美丽。
一声声相机照相的声音传入耳中,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在桃花林里回荡着。爸爸妈妈的脸上在微风中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比山间的桃花还要艳丽!
桃花赋作文 篇5
春节时我们去了一次仙湖,那有一片很大的桃花林,当时就见零零落落的开了些桃花,不是很多,但非常美丽。现在可能开了好多好多了吧!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桃花很美。桃花的花瓣一般有五片,小小的、粉粉的,非常引人注目。桃花开过后还会结果子,它就是桃子。有些小鸟在桃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微风吹过,桃花欢快地跳起舞来。真像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桃花的颜色有两种,一种粉红色、一种白色,都非常的好看。在公园里看看这一朵很美的,再看看那一朵也是很美。可惜现在太早了,还没有结桃子。
在太阳底下,我看桃花入了神:这么美丽的桃花,要是我是一棵桃树就好了。我把自己比做一棵桃树,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过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来,把我的脑子里的情境吹走了,太可惜了。我坐在草地上想想当时的情境,就是没想明白。我相真想再回到那时,再看一下我想的情境。想不到了,就继续看桃花。我真想在家种上一棵桃树啊!
桃花赋作文 篇6
一、说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说教法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习,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习。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桃花赋作文 篇7
当怒放的桃花一片片,一簇簇地连接在一起时,那个场面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漂亮,你能想象的到吗?
那是一群低矮的让人感觉一抬脚就能跨过去的桃树。从远处看,这些桃树枝连着枝,杈连着杈,仿佛布下了天罗地网,“网”的上面密布着一群群竞相怒放的桃花,这一面花织成的大网,既像粉红色的海,又像壮观的花毯,一种舒适的、软绵绵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近观一棵棵低矮的桃树似乎承受不住花儿的重量,羞涩的低着头,荡漾着粉色的红晕,四溢的花香飘荡在空中。
漫步其中,感受着花儿的轻松,花儿的浪漫,闭上眼,仿佛置身于仙竟之中,脱离尘俗,一切烦恼,一切不快,一切负担,此时都已被花的清香,被这粉红色的瀑布洗刷干净了……
微风抚过,花瓣四舞,羽毛般轻柔,雪花般纯洁,和着轻风快乐的'旋转着。坐在树桩上,感受着花的快乐,享受着风的清香,品位着树的欣喜……任由快乐的花瓣抚过面庞,那温柔的小手是不会让你感到任何疼痛的,它们带给你的只是心灵的洗礼,快乐的精华……
桃花赋作文 篇8
马路边,桃花是随处可见的,它们默默地绽放着,奉献着,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到来。
桃花的颜色有很多,粉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现在的它们虽然还没有绿叶的相伴、陪衬,可是一点儿也不显得孤独,几片小巧的花瓣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远远地看上去,层层叠叠,宛如是一朵朵软软的云,给人非常舒适的感觉。风轻轻一吹,无数片花瓣从树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在绿油油的.地面上,为地面增添了几分色彩。这景象,就像是花瓣们在树上呆腻了,很想看看陆地上有什么奇怪的,没见过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从树枝上跳了下来,跳下来后,又随风飘去,在这个漫长的旅程中,它向大自然里的一切,报告着春天即将到来,或者是已经到来的这个喜讯。
桃花从来不会张扬自己,不会用自己的外表与其他花草争奇斗艳,只是默默无闻向人们报春,给蜜蜂提供花粉,悄悄地为别人付出。它的外表虽然不是最出众的,却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供给人类观赏;它没有牡丹显得那么大气;没有满天星令人感觉清新淡雅;没有杜鹃那样娇艳美丽……
桃花,外表并不是最美的,可是它的这种默默无闻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桃花赋作文 篇9
清早,我从床上起来,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阳台跑去。
啊,真香啊!原来是我家的桃花绽开了笑脸。小桃叶穿着一件带小锯齿的衣裳。桃花就在这些小叶子中间探出脑袋来,桃花有三层红得像朝霞一样的花瓣,朵朵桃花互相簇拥着,多得数也数不清,桃花的中间露出黄色的花蕊。
看着看着,一阵微风吹来,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桃花,穿着红色的'衣裳。这时,小鸟飞过来,告诉我清早捉虫的快乐,为我唱歌,
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早上采蜜的乐趣。我就翩翩起舞,红色的衣裳也随风飘动,不光是我在舞蹈,连叶子也在翩翩起舞。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自己不是一朵桃花,我是在欣赏桃花呢。
桃花赋作文 篇10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美丽的桃花悄悄地绽放出了它那粉嫩的笑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家人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森林公园观赏这美丽的桃花。
进了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又细又长的枝杆中缀着的一朵朵、一簇簇的桃花,美不胜收,远远望去,如同一片艳丽的彩霞服披在了光秃秃的枝杆上,使原本暗淡的枝杆变得炫丽多彩。近看时,一朵比一朵美,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已经绽放开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一朵桃花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如果从整体来看,仿佛千千万万只蝴蝶扑在枝头上,好壮观呀!如果你细看,桃花展开后,由外往里,颜色会越变越暗,你可以看到那豆芽似的嫩黄的花蕊,再看那枝杆上嫩绿的叶,在春风中绿得闪亮,绿得发光,简直是锦上添花,让这美丽的桃花更加艳丽,更加夺目。那春风一吹,花儿摇曳着,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极了!让人一看就心生爱慕。
你别看这桃花花小小的,它的用处可大呢,它可以制成桃花丸、桃花茶等食品,它还可以做成新娘出嫁时头上的彩冠,难怪人们都这么喜欢它。在冬天,桃树忍受着严冬的考验,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让桃花尽情绽放,尽展它的舞姿,那一树一树倔强争春的花儿,用这种坚强的精神、坚持的决心让人们看到了它的美,它的精神真让人赞叹,我喜欢这倔强而又美丽的桃花。
桃花赋作文 篇11
春天来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桃花开了,瞧,一朵朵桃花像一个个小姑娘,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春风阵阵,有的桃花早早的展开笑脸,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胀鼓鼓的,好像马上将展开笑脸。
这么多桃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片桃花看成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放眼望去那一大片桃花像一张张笑脸,是春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近了闻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引来了许多小蝴蝶、小蜜蜂,还叫来了许多昆虫,欢乐的度过了一个春天。桃花像一把粉红色的大伞,为昆虫们遮风挡雨。
啊!桃花,你不但把美丽带给了春天,还为许多人无私地奉献着。
桃花赋作文 篇12
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熟悉的朋友——樱桃花。
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来临。迎着温暖的阳光,我走来了。我在灿烂的阳光的照耀下像一个幼小的孩子茁长成长。春风从我脸上拂过,阳光轻轻抚摸着我。我在春妈妈的悉心照料下穿上了一件翠绿的外衣,漂亮极了。
夏天,我长成了一个大姑娘,我的头上插上了一朵朵雪白的花。我的衣服更加翠绿了。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不久我开出一个个含苞怒放花骨朵。经过初夏的炎热,我头上的花更加艳丽,白白的,像一个个小天使。我带着美丽的笑容度过了夏天。
时光在流逝,美丽也不长久。秋天,我摘下了可爱的小白花,捧出了小小的、透红的樱桃果。在人们的精心照顾下,我的兄弟姐妹也捧出一颗颗红珍珠。我们聚在一起,把美丽尽情地展现给人们观赏。在深绿色连衣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
冬天来了,我已留下了我许许多多的子孙,太累了,我该好好地睡上一觉。
朋友们。这就是我,你喜欢我吗?
桃花赋作文 篇13
桃花开了,满园里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天上落下的一大片朝霞。桃花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得你大口大口地吸气。那时,你一定想把桃花吃了。
桃花有粉红的、有红的'如火的,还有浅紫色的,在青翠欲滴的绿色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小尖尖,调皮地探出头。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蝴蝶,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叫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
这时,嘴馋的同学们一起叫起来,说桃花苦如黄莲,我随手扯下一片花瓣,放到嘴里品尝,可不是,味道苦极了。一时间,我怔住了,桃花送给人的是清香,留给自己却是苦汁!这种桃花的精神,不正是我国人民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