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于我,是人生道路上的意外,有种曲径通幽的神秘,也有种水到渠成的自然。
我从小读了不少书,不过都算不上什么正经书,在青葱时代,我的脑海中,爱情、武侠、江湖几乎跟语文、数学、英语等占据的空间一样多,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回忆起琼瑶、温瑞安的作品中的一些情节,但对那些教过我的老师有的却连名字都想不起来。
上了大学,网络小说又开始霸占我的视野,我已经记不清楚到底看了多少个几百万字,只记得刚开始的见猎心喜到后面的挑挑拣拣再到现在的意兴阑珊,已经很难有作品再让我眼前一亮。也许是因为书荒,也或许是我的兴趣发生了变化,总之,我开始萌发了自己创作的欲望,可心底却有个声音一直在叫嚣:“可别折腾了,你哪会写小说呀……”
彷徨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还是付诸了实践,结果可想而知。我并没有特别失望,也许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因为从小到大,我的作文分就一直在及格线上徘徊,这样的结果也不过是圆了我一个梦,也证明了自己并不是这块料。
今年,一位同事分享的文章让我知道了简书,然后一次无意中的选择,又让我邂逅了文渊。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所谓的创作是多么的小儿科,对理论和技巧一无所知不说,连起码的完整都没做到。于是,我饱含着愧悔的心情将之前的小说费力写完,然后便放弃了原来的阵地,开始专心地从头学习。
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改变了之前的想法。读书写作无需什么特别要求,想做就可以做,也许我确实没有多少天赋,也许我的创作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很欠缺,可那又如何?读书与写作已经像是旅行、工作一样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发现
读书写作就像是生命一样是一个输入输出的系统工程,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而好读书,读好书,也正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1、定向读。
牢固的基石是摩天大楼得以屹立的基础,而在通往写作成功之路的桥梁上,有些书目是绕不开的桥基。《四大名著》《史记》《诗经》《经史百家杂钞》这些是我近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目。
有人可能要问,这些都是古文,中国自“五四”运动起就已经摒弃了,现在学还有用吗?我的回答套用一句名言:“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思想精华,而我们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得攀登高峰,巨人肯定不会俯就。不管是用绳索也好,梯子也罢,即使我们最终不能登顶,可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本身就受益匪浅。
还有人可能要问,那你从这些老古董书里面学会了什么?
“思想、文字、道德甚至是读书写作的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必然有其缘由。《四大名著》塑造的人物形象四海皆知,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水浒一百零八将还有通天彻地的孙猴子……但凡写小说的人肯定没有不想学会这种能力的。
太史公司马迁历尽艰难险阻,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完成五十余万字的“史家绝唱”,刻画了战国四公子等一个个丰满的人物,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影响了后世的一代代大家。明人金圣叹就评价:“《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就是一篇列传。”
烘托、反衬、隐喻、托物言志等等这些写作手法在《桃花源记》《赤壁赋》《醉翁亭记》《出师表》等等名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能够入选教育部编写的语文教材,不管是从文字还是结构上足以证明其不朽的文学价值。
2、延伸读。
如同生命一样,读书是一张网,而不是一条线。品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赞叹于文字的韵律和画面美之时,我会不由自主想去再读作者的其他文章,《秋声赋》《泷冈阡表》《六一居士传》《释秘演诗集序》《丰乐亭记》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会把我的情绪带入作者描绘的世界,感受他的才华、气量以及不甘和无奈。
读《史记》时,碰到不了解的人物,不清楚的事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也为了满足自己想要探究历史的好奇心,我会耐心去查找相关资料,这也是先生当初布置“怼黄歇”这篇作业的主旨所在。
读《骆驼祥子》时,我读了《老舍自传》,身谏、投水、殉难……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身上那种为国为民的气节以及反抗精神。
通过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学习,我明白了联系的深意,读一个文言文的词不能孤立地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而看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也不能单独摘出来,要和历史、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才更完整也更准确。
3、扩展“读”。
“因为我生活在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而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这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名言,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小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最开始全靠双手去触摸感知世界,可她却不止一次赞叹生命的美丽。相比较而言,我们拥有的更多,眼睛和耳朵的健全让我们早早就学会了读书写字,如果我们能把嘴巴、鼻子以及四肢都用来感受信息,发现生命这部奇书,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再加上镌刻在基因中的第六感,也许更能理解生命的奥义。
二、创造
不管是文章还是文章中塑造的角色、叙述的事件,这些都是应该有生命的,如果我们在创造的时候,无法赋予其生机和活力,那么就像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毫无美感。
1、有形
文如人,首先要有完整的形态。题目、结构等等不必说,起码文字要入得了眼。语句不通、结构散乱、标点乱用、通篇都是错别字等等诸如此类的基础问题应该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该避免的。就像一个人,如果邋邋遢遢,形如乞丐,即便是再有内涵,再有才华,别人的印象也要大打折扣,毕竟,能够摒弃成见不以貌取人的是少数。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上述问题,可我至少会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文章写完再三检查,尽量不出现错别字,成语确定其意思后再用,题目尽可能和内容吻合,文章结构要明晰……
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就应该去学,多学那些经典名著名篇,字斟句酌,一点一点领会,直至融会贯通。
保证文章有形,不仅是对自己创造的尊重,而且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2、有神
人不能徒有其表,文章也不能像空心菜。不管是散文常说的“形神兼备”还是小说的中心思想,都要求文章要有神。
要做到有神,在创作之时,我们首先要有定位。一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思想?是为了自娱自乐,还是有着清晰无比的目标?
首先,文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不能似是而非,忽左忽右。就像辩论,正方辩手就必须想法设法努力证明己方的观点,而不能突然跑去支持反方。
其次,如果主题不止一个且互相有联系,那么就必须慎重谋篇布局,将观点通过某种合理的结构展现出来,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读者抓不到重点。
最后,文章立意要高。比如,大家都知道天是蓝的,你的文章如果也写天是蓝的,那么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即便你有极高明的写实能力,能让读者感觉到就像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天空,最终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思想,没有立意,读者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描述天空的蓝。
3、有灵
有人可能要问,我的文章形也有,神也有,可为何还是没有读者?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种答案,我概括为一个字“灵”。
什么是“灵”?根据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把自己的体会用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
文章的读者群体有没有明确的定位?
文章的形和神有没有很好地契合起来?
文章的内容是作者的真实体会还是别人灌输的?
文字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幽默、讽刺、朴实、洒脱、绚烂?
作者有没有投掷情绪炸弹的能力?
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的创作肯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现在的新媒体社会,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即便是最畅销作品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文学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有取舍,明白自己想要的,创作喜欢的作品,有序却不失灵活地书写生命的篇章。
三、享受
“哇哇哇……”新生儿啼哭着呱呱坠地,然后便张着嗷嗷待哺的小嘴踏上了不满足的生命旅途。从认识第一个汉字,造出第一个句子,直至写下第一篇作文,他(她)就开始了认知生命的过程,或许他(她)也会看一些不正经的书,或许他(她)能够凭写作一夜成名,可不管是枝头的绿叶还是娇艳的花朵,在经历这一切之时,他(她)都会和别人的思想发生碰撞,会吸收,也会反哺,而这些都是生命的乐趣,是人生答卷上必不可少的题目。
读写生命之路,发现生命之乐,创造生命之灵,享受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