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大庄严论》(马鸣菩萨造)记载一故事,有一天,佛外出度化众生,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只有五百佛弟子在修行,来了一年过八旬的健康老人,要求出家。
当时佛对弟子们教导,要度人出家有两点要注意,普通一般人超过七十岁就不能出家,如果在六十至七十之间,可以出家,但只能受沙弥戒,因为出家要从头做起,要侍奉师长,做苦劳作业,不太适宜,也不易做到。但若此人有善根,出家必定能证果,则超过七十也能度他出家。
大家叫此老人去请问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一看此人,并入定后用他心通、宿命通等一观察,此老人八万劫来都无种过善根,因此不符合两个条件,就加以回绝,老人听后很难过,五百阿罗汉都求过,都未同意,很伤心。
最后值佛,佛度他,并立即剃度出家受戒。五百弟子疑惑,此人修七天证初果,又修七天证阿罗汉果,五百弟子更感疑惑,怎么无因会结果?请问佛,佛就解答,你们声闻人力量只能贯穿八万劫,超出八万劫之前你们看不到,不知道他有善根,此老人在八万劫以前,在山中捡柴,遇虎爬上树,虎咬树,突然想起在庙中,曾听说念佛功德很大,马上就大声念一声南无佛,虎被吓跑。这就种下善根,到今天他善根成熟,发心出家、证果。
此是约称佛号明开显。「南无」,译为皈依,或敬从,「南无佛」即是皈依佛,或敬从佛。称念佛号,可以止息妄想,可以蒙佛光加被消除业障。故古人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我们若能一心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则是心即佛,是心作佛。
《楞严经》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今释尊告诉我们,过去佛灭度后,「若人散乱心,入于」供养佛舍利的「塔」,或供养佛像的「庙」宇中,能随便「一称南无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渐见无量佛,闻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1、提婆达多犯五逆罪,临终地狱相现,既恐怖又悔恨,急称念佛号,但念「南无」二字,即堕地狱,佛记其从地狱出,出家修行,当得辟支佛果。(提婆达多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
2、释尊住世时,有一老人欲想出家,遍求五百阿罗汉剃度,皆不获许。原来五百圣人,运用神通,观察此老人宿世未曾种过一点善根,不能出家。老人悲伤痛哭,后遇佛度令出家,不久即证阿罗汉道,上座问佛因缘。
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华经开权显实之法也。上来六度乃至像教供养,乃至称名,并是诸佛以异方便,助显真实。尚得开之,成妙缘因。况复此经,正显真实。若有闻者,即了因种,岂不成佛。
然约闻经之时,或解不解,有相无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议论五乘差别。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诸佛真语,实语,不可不深信也。二颂过去佛竟。
此约闻经功德,能显了因佛性。「是法」指一乘妙法,亦即是此《妙法莲华经》所诠的实相理。无论是生逢佛世,值遇过去佛,闻是法修行;或于过去佛灭度后,间接从善知识处,得闻是法,从闻思修,皆能助显了因佛性,亦「皆已成佛道」。前是以异方便助显实相义,今是正显实相理。
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法身、般若、解脱)妙果。
1、正因佛性:(中谛理)正即中正,中必双照,离于边邪,照空照假、非空非假,三谛具足,亦即是诸法实相之理体是成佛之因。
2、了因佛性:(空谛理)了即照了,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理相应,为了因佛性。
3、缘因佛性:(假谛理)缘即助缘,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为缘因佛性。
前文说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是;称念佛号,歌颂佛功德,是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是身业;三业恭敬,皆是缘因善心性,属于修福。
从佛闻法,如说修行,可以助显了因慧心性,是修慧。福慧双修,福慧具足,正因佛性显现,自当成佛。是以过去众生,不管是直接亲从佛处得闻「是法」华经,或是间接从善知识处,辗转得闻「是法」华经,今已成佛。然则我们现在研读信解受持「是法」华经,将来当然得见弥勒佛,亦得亲闻「是法」华经,若能从闻思修,福慧具足,则必定成佛无疑。
癸三颂未来佛二。子初颂施权。以下六偈半文,是重颂来未佛施权显实,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既然佛性平等,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故未来诸佛,必定数量众多。故「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将如过去佛一样,「方便」权巧,演「说」三乘五乘等种种「法」门;先令众生离苦得乐,然后为说一佛乘。
子二颂显实四。丑初颂人一,二颂行一,三颂教一,四颂理一。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以下是重颂显实。约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约能度,即教一也。佛智所证,即理一也。入于佛智,即行一也。
丑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丑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百千亿无数诸法门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权说。
其实为佛乘者,正明说权之意。说虽在权,意本在实。权即实家之权,故得开之,同成了因也。
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既然没有这四性都不可得,当体即空,这叫性空,常住之法当体即空,叫性空。(性空)无性亦无性。(相空)一无性,言具二无性。即是无性性、无相性也。
本自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照性离念故)。具如止观第五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非他等(中说)。
既无四性,一念亦无,即是性空。既无一念,无念亦无,即是相空。乃不思议之二空也。
若本自二空,即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即四性推检而知无生)即是修德。推而不成,(尚不能照了无生)。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方名缘因。
闻斯义已,方乃名开。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故是颂教一也。
又。无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佛种从缘起者,即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
(三因不改,同名为性。举体成修,复称缘了。是则1理即位中,苦为正因佛性。惑为了因佛性。业为缘因佛性。此三佛性,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目此无性以为正因佛性也。
2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即是无性之性,举体而成微行微解。乃至3观行、4相似位中,解行渐著。亦是无性之性,举体所成。目此名字、观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缘因佛性也。
5分真位中,初住一发一切发,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目此分证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了因佛性也。
6究竟位中,性德显尽,修德毕功。故曰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即是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即是理性三因,究竟圆显。故曰,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
《法华经持验录》中记载:在中国隋朝开善寺,有一僧人,人皆称其为藏公。藏公身边有一个十五岁的小沙弥,聪明勤奋,威仪具足,人皆喜见,被称为神童。当时有一相师何胤之对藏公说:此沙弥相貌虽好,但是短命;藏公悲愍,使其回到父母身边。五年后,沙弥再来开善寺,藏公惊奇,问相师,相师说:沙弥之相改变了,将活至八十岁。藏公问沙弥于五年中,曾作何功德?沙弥说:并没有作任何功德,只是以前闻人读诵《法华经》,记得其中一首偈颂:「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所以随时诵念,不知念了几千万遍,有一晚,梦见有人对他说:本来你的寿命只有十八,今因常诵法华经偈,故壽命变成八十了。
丑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即是法住,亦名法位。《维摩诘经》中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无住本,不可动故,名为法住。种种诸法,总不出此范围,名为法位。举此法住法位而为正觉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觉世间之相亦是常住。
举此法住法位而为众生世间及器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众生及器世间之相亦是常住。是则三世间相,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住法位。一一无非一乘。但众生迷暗,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一乘中妄见差别。唯有大觉导师,坐于道场,如实知已,于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又能以异方便助显此理一也。
又,一乘无性之理,如屋本不转,如来悟之。如醒人见其不转。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见屋转。彼虽见转,本屋不转。故众生世间相及器世间相,彼虽妄见生灭,其实是常住也。以众生及器世间,即无性故,即法住故,即法位故。
又如翳眼,妄见空华起灭,而空华实无起灭。以无性故,以即空故。世间常住,其理如是。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心心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天悟,证于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馀无欠,为究竟常。始终平等,故名为即。升沉硕异,故须辨六。依于平等之体,方有升沉之异。如依虚空,方论远近。故云全性起修。(通指逆顺二修)一任升沉迥异,不离平等一体。如远与近,不出虚空。故云全修在性。教来诠此,故为教一。行来契此,故为行一。人必会此,故为人一。
世间有;1器世间、2有情世间、3智正觉世间等三种,把十法界的依正二报分作三世间,十法界的依报,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为器世间,六凡法界为有情世间,也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四圣法界为智正觉世间,简称正觉世间。他已经亲证诸法理性,超出凡夫阶位。既然一切法住在一实相法的本位之中,由此所有的世间相,统统当体就是常住。
再举一例,用金塑佛像,用金造山河大地,用金制作六凡法界天、人、地狱、饿鬼之相,十法界的依、正报都用金做,站在相的分别来看,这是山河大地器世间,这个是佛菩萨正觉世间,这个是六凡法界众生世间,看到一切相。若以体看,器世间是金做,是常住,也是法住法位,也是一乘实相,凡夫六凡法界也是金做,体也一样,也是真如实相,没有差别,四圣法界更是一乘实相,没有差别。三颂未来佛竟。
站在体的立场看,没有一法不是常住,所以《法华经》后文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无非实相”,治理世间的语言、士农工商,这一切都不离实相,当下就是实相。随举一法,法法当体就是实相。明白这道理,世间相常住这道理就明白了。
既然世间相常住,我们也是常住,为什么我们没有佛菩萨的功用?因为我们被无明烦恼所障蔽。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在菩提树下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被无明烦恼所执着、所障蔽,所以不能证得。若能断烦恼,把无明妄想去掉,一切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论他的理体,本来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楞严经》中说:“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无相,而不拒诸相发挥,这都是显示世间相常住的道理。这诸佛亲证的妙理,我们要仰信。“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两句是显示理一。
这理一为什么佛成佛之后不马上说呢?“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道场”是指菩提树下,佛成佛道之场所。佛在菩提场完全亲证到、证到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道理后,本来要当下就说,但众生不能接受,只好先开方便说三乘、五乘,最后再会归一乘。“导师”就是佛,引导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