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我在旅行时,我在想些什么

来源:二三娱乐

对我而言,每次旅行,都是一次反观自身的机会,故心态尤为重要。

受条件与时间所限,这几年里,每次的出发,都是忙里偷闲。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每个都以不同方式镌刻在心。按美学的观点,审美情感与景物相融汇的最直接方式想必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下面分类总结下,逛不同风景时的状态与心境。

(一)童话小镇:当以一颗童真的心

那里一般地方不大,却充满了梦幻元素。

日本九州的汤布院,是个满足了我对童话幻想的地方。甜美、率真,像含在嘴里不忍吃完的蜜糖。狭窄却热闹的“汤之坪”,布满了童话风的店铺。

加州蓝天下的丹麦小镇Solvang,是另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小镇几乎都是丹麦移民后代组成,所以建筑风格是很纯粹的北欧风,如同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漫步街头,各式丹麦风格的漂亮房子,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般,沐浴在蓝天和阳光下。古老的风车,欧式的别墅,到处绽放的花朵,纯朴微笑的人们,一切都是美得那样朴实,自然,恬静,亲切。信步走着,路边总弥漫着浓郁的糕饼香味,让人情不自禁地闻香而去。

而捷克的CK小镇,或许是最有名的童话地。

宁静的街道,四处飘扬的彩色小旗,可爱的小木屋、古老的大风车,典雅的街角书店,放在店铺橱窗里的木屐,还有房顶上象征好运的鹳鸟窝。

和弦很美,声音很轻,是这些小镇提醒着我们,哪怕世界再嘈杂,某个角落,依然存在着童话。

(二)观海:日出、日落都别放过

西海岸一个很有名的海滩,也是我细细观海的开始。

下车后闭起眼睛,就能闻到风里带来一阵一阵海的味道,熟悉而陌生。深深吸一口气,鼻腔里的都是海的气味。喉管里也是,那气味逐渐在肺叶里扩张,充满肺叶里每一个小小的空囊,如许多小小的海的气泡。气泡上上下下浮动,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着。《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一书曾提到,我们许多纯粹触觉的记忆,好像全然没有意义,脚趾间的细沙,牙齿隙缝间的番石榴的一粒子,他们存在着,没有道理,却十分真实,没有这些,生活会变得空洞而虚假。如此数来,喜欢艺术并不只是看画展,听音乐会,高谈阔论,而应该是回到自己真实的感觉。又想起一本谈生物的书上说:生命存活,最应该感谢的是一种感觉。没有这种感觉,生命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修正,也不会健全。

海边的灯塔,寄寓着等待与希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世间的美是皆平常而普遍的美,它点缀了人间却常为众人视而不见,但对独立的个体而言,若能唤起内心对美的凝视和珍惜,哪怕“赏心只有两三枝”,也会如同罗伯特·罗森布鲁姆所说的,“他们借助某个形象来表达一种乡愁,召唤某个久已失却的有关精神家园的世界,哪怕是最平凡的花,都可提供针对神圣和心灵的惊鸿一瞥”。

(三)仰望星空

去加州西海岸那次旅行让我真正享受到了看星星的乐趣。星河浩瀚,让人惊叹。

繁星之夜,辽旷沉寂,静静仰望一会儿,便会心情舒畅。大哲人康德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感恩每次都能看到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总结来说,一路上看过三种不同的星空,一次是下图的冷夜星河,一次是国家公园的月朗星稀,还有一次,残阳西下,凉风东升,车行森林,落叶随风作响,静穆之夜眨眼的星星。夜深了,静谧爬满每一角落。路灯也熄了,偶尔传来悉窣的行人脚步声。这脚步声像从天空的边际传来,若有若无。以一种亘古不变的神态俯视渺小的人世。

都说看繁星易使人感到迷茫,其实,也许所谓的迷茫在于,我们明知道很多事情也许并非是出于真心想做。可是,我们还是为了某些社会的标杆去完成。对此,我只是希望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可以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热爱的又是什么。不因为这个社会的不公而消沉,也并不因为日益的无奈而妥协。因为仰望,所以看见的东西,又何止星空。谨愿我们在朗朗星空下,都能拥有一个不辜负的人生。

(四)国家公园:驾车+步行

这里的瀑布、高山、河流、峡谷、巨树,只要存在,便是值得欣赏的生态。

以优胜美地为例。

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东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亦无穷矣”。公园内的地势落差极大,不断映入眼帘的山峰、峡谷、河流、瀑布,构成了山谷内鬼斧神工的雄伟景色。

优胜美地的湖泊是山脉的镜子,而山脉则是远古时代冰河和火山的杰作。宁静幽深的峡谷,有种进入原始地带探险的刺激感。这里的陡峭悬崖、湍急瀑布、幽美湖沼、绝壁奇石、巨木森林和连绵草地,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琢的,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完全自然主义的保护其本来面目。似是精雕细琢,却又在细腻中展现粗旷的自然美景,极像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静心融入其中才能细细品味出的她的韵味。

镜湖另有一番无言之美,疏林阔落,淡水迢递,一痕远山。有沐发向阳的从容,亦有沉着痛快的格调。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好似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宗白华先生认为,“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说的就是如此吧。

山林间的日落。傍晚的暮色空明静寂,似水墨淡设色,空濛一片,远处一痕山影,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暮光温暖,无涯多姿。

(五)逛校园:重在感受其氛围

这个习惯是我在美国读书时养成的,可能内心深处的“名校情结”吧,总想去看看一个世界顶级学府有何独特之处。一般来说,建筑风格、博物馆、图书馆这三个地方是一定要看的。

哈佛热闹,耶鲁宁静,斯坦福大气非凡,而普林斯顿不经意间就美的别具一格。

以斯坦福为例,校园建筑采用西班牙地中海风格,厚重的砂石券门和地上的红白方砖拙朴典雅。红瓦黄墙,塔影椰风,与蓝天白云相辉映,被称为美国最美的三大校园之一。

记得当时车子开到学校门口,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坪,宁静和谐的气氛中,仿佛一下便可以嗅到那一草一木、一缕阳光、一把长椅、以及玻璃上的每一片反光,雕梁上的每一个笔触的味道,从而感知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与一直延续着的东西。这也许是中国所说的气与场的吸引与脉动。随便走上一条安静美丽的街区,路边散落着一栋栋美丽的房子,每所都有彩色的尖顶,轮廓美丽的玻璃窗,草木繁茂成荫,鲜花肆意盛开。两边是整齐排列的棕榈大道,绵延不断,气势非凡。

(六)逛博物馆&美术馆

我是个博物馆控,每次做攻略时,都要在旅行地里寻几个值得一去的博物馆或艺术馆逛下。如果你本身的艺术只是储备不够,那么,事先查阅相关资料,会让你赏画时更有底气。

记得在旧金山,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梵高的油画《鸢尾花》。那幅红土地中盛开的鸢尾,蕴含了令人欣羡的生机,生命的张力和美丽展露无遗。用色、笔触、质感神韵皆无与伦比。

陈丹青说过:人的性情往往比才气还要近艺术。想到梵高,总能浮现出盛夏的早晨,野花盛开的热烈。想来一部西方美术史,多少画家的宿命,都是尽一切可能去抵抗命定的虚无,只有梵高,倔强的飞扬着灿烂而桀骜的高贵。他笔下的太阳,让人能感受到它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他画的麦田,让人能看出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七)旅行地中的“异数”:感受高于一切

《死亡诗社》里有句话: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在我看来,拉斯维加斯便是这样一个活跃的变数。浮华而狼狈的幻象,朝生暮死的满足感,意犹未尽。若把这座城市比喻成一位女子,真不知她此生曾有什么万念俱灰的过往,竟美得如此矛盾,又矛盾得这般美丽。

遇到极为特别的地方不易,所以一定要珍惜。

另外,有几点温馨提示:

请无论在哪里,一定要乘坐几次当地交通工具,地铁、电车、小巴或者特色的叮叮车,你会有种融入当地的乐趣。

既然出来旅行,参与感要强,心里要放开些,才能更好的享受远方的馈赠。比如杜莎夫人蜡像馆,进去就要想象自己也是位闪耀的明星,尽情凹造型。

每到一地,一定要尝尝特色小吃,虽然不一定每顿都吃。

永葆好奇心,永远赞叹,期待奇迹。我们是可循环的年轻人。

心目中理想的旅行地,须自然与人文景致同样美不胜收。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日落,星空,都美得庄严崇高,给人颤栗般的感受。大自然运思精微,终究是完美的缔造者。而艺术上那些炽热的名字,放在今天,大概就是那种能“中隐隐于市”的人吧,有能力亮出自己的艺术,也并不拒绝市声;守护住心中鹤影留寒塘一般的境界的同时,又能让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纵浪大化中,有人于万千瞩目下平淡度过一生,有人却能在不经意间成就一场惊鸿。

其实,旅途路过的每个地方,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初读之下,每处片段似乎都是浅尝辄止,又万象纷呈。看似简略,却处处是春秋笔法,虽雪泥鸿爪,暗藏臧否,但毫无晦涩的吃力感。静读的人,可反观自己的功底是否真正的浸淫到文字里,那些风景带来的浓墨重彩的神秘,欲说还休的留白,相得益彰,模糊而充满快感,似在等待道尽说不清的万千气象。

也许最终,我们真正拥有的,不过是自己的故事。这样看来,照片,始终是记忆的精密装置。以后的以后,哪怕记忆微凉,文字消退,也会像一颗子弹一样,将这一切再次击中,让稀薄中的人和事,温暖如初。

世上有太多目眩神迷的美丽,几百公里的一号线蜿蜒于美国整个西海岸,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有让人凝神屏息的壮美。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至美的一号公路,只要你出发,终会抵达。

(注:文中插图提供者:乔桥、马克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