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11年我有一段站讲台的职业经历。那时我教对外汉语,有幸给很多来华的企业高管做华文老师。因为不会日语所以很少接日本学生,但是平尾是个转手了几个老师很难教的一个,最后这个硬骨头,同事仍给了我。
看平尾的资料,大名鼎鼎日企驻中国的社长,负责企业在华的运营和管理。中文HSK七八级的水平(那时候HSK还没改革),学习目标是中文写作包括公文写作。嗯,确实是个硬骨头。
第一次见到平尾,50多岁穿着体现了日本人惯有的谨慎,11月的天气和他的风衣很搭。寒暄之后,为了课程更好的量身定做,我开始了解他的工作背景。然后我知道他是早稻田大学毕业,在日本、美国、德国、希腊工作后携家来上海开拓公司的中国市场。我承认,听了早稻田大学后佩服得五体投地。
之后的上课还算顺利。但我想讲两件事。
因为学习写作,所以我们每节课的阅读量非常大。但三节课之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他每次课结束后会把阅读教材里的新词汇整理出来。然后每个词会抄写10遍。对,就是我们小时候写生词的那种10遍。这个习惯一直到我们课程结束,整整两年,从来没有中断过。无论阅读材料里是5个新词还是20多个新词,他一直坚持到最后一节后结束。后来我给很多学员都讲过他的故事,美国学生觉得缺学习方法,法国学生觉得不懂学习技巧,我的同事认为日本人就是不会变通记忆。而我心里一直觉得,罗马不是谁都可以到,早稻田不是谁都可以上的,很多成功一定是有理由的。
再说说坚持这事儿。其实在中国学华文的外籍人。有人是因为工作需要,有人是因为生活方便,年轻的老外甚至为约姑娘方便,总之良莠不齐。平尾是工作需要。他希望很流畅地和中国同事沟通,很方便的写商业报告和信函。他希望两年之后能够做到,所以两年里他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个人原因请过假,每周12小时的课程。这其中有无数次我都不想带他了,每周末得加班6个小时。最后半年真的是靠他的精神支撑下来的。再后来,无数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头发已经花白的他,周末认真上课的样子。说实话,在他那儿,我从来不相信禀赋这事儿,认真和坚持就足够了。
其实我知道提起日本人并没有什么好名声,暂且不论历史。但一个50多岁的长者,身体力行展现出来的精神跟他的国界没有关系,也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仅是用自己来抒写一首坚持的歌。后来我们见过几次面,每一次都想问问,怎么就能上早稻田怎么职场能如此如鱼得水,但始终都没有开口。
结束语: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人物传记忘记作者是谁了,是《风中竹-世界伟人邓小平》,那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