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开头便无法释卷,直至一气看完。
纵观全书,当得“厚重”二字。粗言俗语虽多,但处处透着真实。主人公老旦本是一老实巴交的农民,抗战之初被国军抓了壮丁,从武汉会战到常德浴血,再到淮海战役加入解放军。解放后复员未满数月,再次应征奔赴朝鲜,两年后拖残疾之躯返乡。刀光剑影里,多少七尺男儿为国为民为义慷慨赴死,存者百不余一。老旦从一新兵战至团长,起初的100多同胞除了生死不明的连长,竟然个个埋骨异乡甚或骨肉无存。转战万里,为的不过是乡亲的安居乐业。而不出数载,反右风起。为国为民奋战10余载,浑身无处不伤的老旦竟然因为反对村里拿枪逼着乡亲三九天里刨冻土,呕血修那比河还高无水可引的水渠而被划成右派。大跃进、饥荒、四清、文革,于我辈而言只是历史书中轻描淡写的廖廖数语,于亿兆黎民而言却是那一去无回的一条条鲜活生命!虽已深知这段历史,但每次读来仍是出离愤怒,痛感切肤。时间磕磕绊绊地走入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老旦一家终未能逃脱那芸芸众生之噩运,大儿子朝鲜战场被俘,生死不明;二儿子奋发读书,考上北京法律学院,又凭努力从一初入城市的乡下青年成为学生领袖,却终因保护校中一众“牛鬼蛇神”与出身右派家庭的女友而葬身火海;辛苦一生的老伴翠儿为维护老旦最后的尊严,舍身将一造反派撞下高台,悲壮身死;而老旦,则埋葬了妻子,在升腾的朝阳中,身披勋章,手扶柴刀,走向那两乡三社汇聚而来的数万批斗大军………。老旦对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理解贯穿始终:早点打完仗,回老家好好跟翠儿过日子。不求万户侯,不言千金裘,只想一个安稳的家,这是多么卑微的人生希望。但战场上不死的老兵,拿着柴刀在公社造反派面前轰然倒下,他倒在了翠儿的葬身之处,英雄家破人亡。
他无数次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看到了日本人投降,他在梦中思念着老婆孩子,以为可以回家过安生日子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变得更加惨烈,更加沦丧得失去了理性和人性。老旦的刀法在抗日战场上威风八面,所向披靡,但是,当对面的同胞兄弟呐喊着冲过来的时候,老旦手里的刀则变得异常沉重,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了。老旦当了俘虏。而命运的残酷和吊诡之处,就在于他必须马上掉转枪口,使自己脱胎换骨,于是,老旦也就变成了老解放。 新中国的建立只让老旦享受了短暂的回家的快乐。很快,美国人打到鸭绿江边,老旦再次应征入伍。这一次他可没有那么幸运,再次归来的时候,他把一只胳膊和一个眼球留在了朝鲜。更让人伤心不已的是,回家以后的老旦并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老旦从人变成了鬼,他的两个儿子,有根和有盼,一个失踪在朝鲜战场,一个死在“文革”的火海中,而他的妻子翠儿,摔死在批斗他们的高台下。他掩埋了妻子,然后,怀着赴死的庄严,把一生珍藏的几十枚勋章一个一个别在累累伤痕的身上。当他威风凛凛地走出房门的时候,守在门外的革命小将们都惊得目瞪口呆,作者这样写道:“面前这个上周在台上还低头不语、抖若筛糠的老废物,如今竟然不可一世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军功章在朝阳下璀璨夺目,让这些崇拜英雄的革命者们瞠目结舌。更离奇的是,老旦那粗大的雄根上,居然也沉甸甸地挂了两个勋章,看上去竟然颇为精致,一阵风吹来,竟然叮叮当当碰撞作响了。”老旦在临死前以这种方式恢复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异端色彩的故事。作者明显地想要区别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战争的叙述。在他放大了的描述中,传统战争叙事中的浪漫和抒情完全不见了,而代之以血淋淋的残酷和冰冷彻骨的伤痛。小说这样描述老旦头一天参军路上所遇到的情景:“一颗炮弹在老旦前面10米左右的地方炸了,前面几个人像是闹鬼似的忽地不见了,他被震得头皮发麻,感觉到一场血雨从天而降,一条胳膊恶作剧般地搭在了他肩上,还带着热乎乎的体温。”这很有点类似于现在电影大片中为表现战争场面而制造的音响和影像效果,夸张而又逼真。阅读之后,我同时感到了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它把战争可能唤起的英雄气概撕得粉碎,揭露了战争背后魔鬼般的狰狞面目。战争可以使人豪迈,也让人恐惧、伤痛、辛酸和堕落,使得我们这些读者从心底涌起一股悲凉之气。 作者关于战争的描写真是别开生面,而战争场面,说到底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这部小说里,真正让我心动和心痛的,倒是战争以及社会动荡中老旦同这些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书里写了很多人,他们有的有名字,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稀里糊涂地就把自己的生命丢在了战场上,或某个政治运动中。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但他们从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像一件东西似的被高高在上的权力和势力抛来抛去。而传统的历史叙事却总是盛赞牺牲和奉献,这种刻意塑造的英雄形象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即使老旦这样的普通农民也摆脱不了这种压力,这种被意识形态扭曲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无关紧要,进而觉得所有的生命都无关紧要。这是很可怕的,是悲剧中的悲剧。
小说【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