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这些看似糟粕的古代故事和言论,其实对中华文明十分重要!|《论语》

来源:二三娱乐

学《论语》有一得足矣

【学而篇第一】1·11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海天心得」

1、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痛失双亲使他格外思念父母,于是用木头刻成父母的雕像,供奉在家里。丁兰把这两个木雕像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不管家里大事小情,都要和木雕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父母木雕像后自己方才吃饭,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时间长了,丁兰的妻子便有些意见,也很好奇,趁丁兰外出用针刺木雕像的手指,而木雕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雕像眼中垂泪,询问妻子,知道了扎木雕像手指的事,就把妻子赶回了娘家,休妻离婚。

这个有点儿荒诞的故事叫做“刻木事亲”,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故事经过流传,被加工成了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提起二十四孝故事,不免想起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多少年来一直还脍炙人口,被人引用于对二十四孝故事的评论。但是以我的理解,浅一层意思看,鲁迅先生主要反对的是给儿童们读二十四孝,因为二十四孝的故事并不适合孩子们读。深一层的意思是批判历代的道学先生们把二十四孝的故事改来改去走了极端,以适应统治阶级君臣父子对应观念的教育需要,培养忠君不渝之人。

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不只是统治者推动、宣传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故事传播了一种人性中最应该具有的美德——孝亲。

于丹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也没有一种孤立的标准。”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句名言:“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我们现在看二十四孝的故事,必须要看到这些故事之所以会被历代统治者加以利用,是因为这些故事本身都具有感人至深的道理,宣扬了人们如何对待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德。同时,我们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客观分析,并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找出这些故事里存在的美好意义,而不是全部打倒踩在脚底下。

同理,我们现在学习任何传统文化,都应该着力于汲取营养和精华,而不是因为有不合理的糟粕而全盘否定,把精华当垃圾轻易扔掉。

2

孔子在《论语▪学而》里第九篇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句解释了什么是孝,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道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子的这一句话,遭到现代很多人的诟病,首先是因为由于古代社会要求儿子要从属于父亲,父亲在世时儿子无权独立行动,所以说“父在观其志”,这是孔子为统治者巩固君权需要而倡导的尊君崇父的巅峰观念。同时,儿子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能算是孝,这不是扼杀子女们的个人人生追求吗?不是害怕子女超越父辈的倒退主义吗?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孔子的这句话,和刻木事亲的故事一样,都蕴藏着重要的道理。刻木事亲,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人们要感恩先辈奉献;孔子的《论语》名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人们要继承优秀传统。

如果我们抛开对刻木事亲故事里荒诞神话成分的成见,抛开现代社会女权思想对休妻情节的批判,只抓住故事的主要脉络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父母给了子女生命,这是多大的恩情?子女为了纪念父母,为了感恩父母,树碑立传、塑像纪念不应该吗?当有人对我们感恩的对象不敬甚至侮辱伤害,我们不应该回击这些侮辱伤害吗?

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孔子的这句《论语》名言,“道”这个字,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合理的东西。那么说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像司马迁那样子承父业,继承父志撰写史书成就大孝,但是父辈们美好的品德、良好的家风、优秀的传统,我们不应该认真地继承下来吗?

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或许是因为近代我们国家落后西方世界太久,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我们队自己的5000年文明产生了很多的不自信的误解。同时还有某些敌对势力推波助澜,故意虚无我们的革命历史、颠覆解构我们的英雄先辈,以企图搞乱我们的思想认知、毁坏我们的文化传承,渗透、毒害我们的文明精华。

所以近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一大批为了缔造新中国流血牺牲的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发展而奉献生命的英雄,遭到了无耻的攻击、抹黑,甚至侮辱、谩骂。仿佛几年之间,否定自己先辈英雄的错误言论竟然汹涌扩散到网络上、课堂上,黄继光堵抢眼被讥讽造假,因为肉体根本挡不住机枪子弹;邱少云在火中一动不动不符合生理学,被侮辱为半面熟的烤肉;狼牙山五壮士偷老百姓萝卜的,是被鬼子抓住枪毙而不是跳崖的;刘胡兰则成了红军连长的“小三儿”。这些谣言用心险恶,极大地损害了先烈们的名誉,造成部分群众认知混乱。

更有甚者,推行殖民史学,故意贬低中华文明。比如采取对诸多历史资料视而不见的态度,只拣符合自己意图的证据,证明中华文明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抬高西方文明;或者鼓吹“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质疑中国对中华文明继承、发扬的合理合法性,抹去中国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权;或故意推出所谓的未经考证的考古新发现,说中国人的远祖来自于非洲,而中国的文明来自于中亚的苏美尔人,是为中国人改祖先,从而打击中国人民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根本目的在于推崇西方文明,是“被殖民光荣”的谬论的翻版或变种,是对中华文明的毒害。

毛主席说:“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造成舆论,总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习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敬重英雄的奉献,感念父辈的付出,继承先贤的精神,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应该必须坚守的操行,是我们享受着由英雄先辈奉献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时,必须应有的感恩行为。这一切,就像我们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养育之恩的父母,继承父母的优良美德品行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4、

在中国,自古以来,说起仁人志士,说起文化传承,好像都是读书人的事。但是自从毛泽东思想诞生以来,倡导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济世救国、超凡入圣的途径,涌现了张思德、王进喜、时传祥、林秀贞等等普通人中产生的英模人物,更有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等老百姓出身的英雄先烈。这实际上是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指出了普通人实现自身价值、达到英模圣贤之路的正确道路。这一切,更是集中体现在雷锋身上。

和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一样,雷锋和雷锋精神也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存在于全体中国人民之中,不仅仅是雷锋个人的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俗点儿说就是“我为人人”,最后达到“人人为我”,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是最先进的文明思想价值理念,远远比西方社会的丛林法则、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价值理念更为崇高和文明。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精华,成为文明传统,应该世代发扬继承下去。我们现代人,应该敬重雷锋,应该发扬传承雷锋精神。

那些企图以“雷锋也有缺点”、“雷锋曾经摆拍照相”、“雷锋带手表穿皮夹克追求时髦”等等正常人所有的现象来否定雷锋精神的人,其目的是为了颠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观念,搞乱人们的认知。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忘记甚至侮辱曾经为全社会奉献牺牲的英雄先烈就意味着背叛了自己的良知,抹黑、颠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则意味着人性的堕落。

必须坚决捍卫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必须坚决捍卫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捍卫中华文明!

2017年3月6日,为“学雷锋活动月”写文

本文并非为复古宋儒理学站台,而是为捍卫中华文明呼喊

文:海天大路



Top